当前位置:往期回顾 > 正文

大变局 | 丹麦前驻华外交官:欧中可在“和而不同”中合作共赢

发布时间:2025-09-25 |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  责任编辑:戚易斌
2025-09-25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丹麦前驻上海、广州总领事曹伯义做客本期《大变局》节目,讲述他观察到的中欧关系发展变迁,并展望未来中欧合作的广阔前景。主要内容节选如下:

《大变局》:您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哪些变化让您印象最为深刻?您会如何向欧洲民众介绍今天的中国?

曹伯义:50年前,我初次来到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巨大发展变化。要说哪些方面最令我震撼,实在不好说,因为中国的变革并非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方面,而且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创新、文艺等方方面面。整个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中国仅用50年便完成了欧洲150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如今,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从生活方式到公共服务水准,都与欧洲大城市无异。

《大变局》:您代表丹麦和欧盟履职超过45年,期间曾担任丹麦驻上海、广州总领事。在您看来,中欧关系,尤其是中丹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有哪些关键时刻令您印象深刻?

曹伯义:如今,中欧合作已深入社会各个领域。1975年,中欧全年贸易额仅为20亿美元,而如今,我们的日均贸易额就达到了20亿美元。这充分体现了双方合作规模的拓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关键点,这一决定改变并扩大了中欧合作格局,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与全球各国的合作进程。

《大变局》:您曾提到欧盟需要建立更强大的伙伴关系,而非仅仅关注所谓的中美竞争。在欧洲追求外交政策更大独立性的同时,如何避免陷入以美国为中心的思维窠臼?

曹伯义:这确实是个难题。鉴于美国新任总统已经改变或者似乎要改变二战以来欧美关系中的一些根本性政策,欧洲正在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美国75年来始终是我们的安全保障,而大多数西欧国家都是北约成员国。这种情况或许将发生改变。多年来,欧洲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强大军事力量,现在应该作出改变了。

欧洲需要确立自主思维和独立战略,以应对全球变局。我们亟需在欧洲内部展开深入探讨,共同寻求维护欧洲一体化与安全的有效路径。

此外,欧洲要重视与非洲的关系。当前,欧洲对非洲的关注远远不够。一百多年前,欧洲人口曾占全球总人口的25%,而非洲仅占8%。如今形势完全逆转,欧洲人口在全球的占比已降至约8%,而非洲却超过了三分之一。欧洲南边这片广袤的非洲大陆的人口规模将持续扩大,而欧洲人口却将不断萎缩。我们亟需思考如何与如此多元的非洲国家构建新型合作关系。尽管这一挑战显而易见,但我们甚至还未开启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总而言之,欧洲内部要团结协作,并且要选出睿智的领导人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变局》:欧洲青年对华认知存在哪些常见误区?您认为应优先采取哪些举措来促进中欧年轻一代更好地相互理解?

曹伯义:其实不仅是欧洲年轻人,整个欧洲社会对中国都存在诸多误解。过去50年,我亲历了欧中关系的变迁,但欧洲对华态度现在已经转向。2018年,美中之间的良好合作发生变化,美国将中国明确列为“头号敌人”。这一叙事持续发酵至今。随之而来的是欧洲访华人数锐减,欧中直接沟通渠道也陷入沉寂。破解之道,在于中国善用自身的“秘密武器”。

《大变局》:那是什么?

曹伯义:关键在于确保更多外国人有机会来华亲眼看看。多年来我见证过太多首次访华者的惊讶反应,甚至有人会恼怒地质问:“怎么没人早告诉我真实的中国竟然是这样?”而我总是回答:“我早就说了,但百闻不如一见。”如今中国政府推行的签证便利化政策为多国民众创造了来华亲眼见证的条件。这看似简单,却是最务实有效的举措。

东西方之间既在具体问题上存在诸多误解,又在欧中文化传统上存在根本性差异。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体系,其中某些传统,比如高考制度,欧洲人往往不甚了解。实际上,高考可追溯至中国古代,那个时候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入政府体系,并依据其良好表现进行提拔,它体现了一种民主原则。这与西方社会大不相同,因为西方的教育机会常与财富挂钩,职位分配也遵循另一套逻辑。因此,考试选拔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传统和重要原则。

中国还有一项重要传统原则,那就是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所有重大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唯有获得绝大多数支持,决策才会最终出台;若无法达成这样的共识,则宁可暂缓决定。这种共识决策机制保障了国家的稳定运行。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稳定至关重要。倘若仅凭微弱多数就强行推动重大决策,只会引发内部纷争,这对国家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英国“脱欧”就是典型案例。尽管欧盟各国强烈反对,但根据规则,英国仅以微弱多数优势就作出了“脱欧”这一重大决策。

欧洲和中国应当坚持各自的行事原则。中国哲人孔子推崇的“和而不同”理念强调和谐共处与保持差异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我们不必强求一致,而应欣赏这种多样性带来的丰富性。

《大变局》:您曾说过,要想真正了解中国就必须亲自到访。那么对欧洲人而言,认知真实中国的最佳途径有哪些?

曹伯义:百闻不如一见。无论是中国东北、中部还是南方,虽然存在差异,但都是中国人民生活的热土。所以外国人应当亲自来中国看看。

《大变局》:您曾指出,西方媒体对华的对抗性报道可能会误导西方外交政策,最终损害欧美长远利益。当前欧盟与中国之间最主要的误解或矛盾根源是什么?欧洲政策制定者应如何更准确地理解中国?

曹伯义:我认为贸易领域存在分歧是正常的,这也正是世贸组织存在的意义。我们拥有协商解决这些问题的框架体系,同时也需要一个可以让专家深入探讨具体细节的专业平台。

但当前全球弥漫的对抗性氛围已扭曲了正常的讨论逻辑。在这种环境下,辩论中充斥着大量谬误与失实表述,这种氛围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相信许多人都对如今这种对抗态势深感遗憾。

因此,我非常欣赏中国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但是,这些倡议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忽视。这让我想起当年刚开始学习中文时,恰逢中国宣布改革开放政策。对于当时宣布的政策,西方人纷纷摇头,认为内容模糊不清,缺乏具体细节。当邓小平提出到2000年中国的GDP要比1978年(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时,西方人在等着看中国的笑话。但关键在于,中国展现出了坚定决心,确立了长期目标,采取了灵活的实现路径。40年后再看,这一目标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发展奇迹!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2013年提出之初,它只是一个愿景、一种构想。当时不乏质疑之声,一些人认为这没什么用。但过去12年来,无数合作项目已在全球各地落地生根。

同样,系列全球倡议起初也是愿景和构想,但其核心理念是和平的国际合作。这种理念极具现实价值,恰是当今世界所亟需。正因如此,西方人应该认真关注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

《大变局》:当前世界正从“一超”格局向多极格局演变,您如何看待中欧在全球事务中的合作前景?

曹伯义:欧盟与中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关切与合作领域,这些合作将为双方带来切实利益。我们在气候变化、绿色技术发展等议题上存在共识,而当前尤为紧迫的是维护二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与多边机构。以世贸组织为例,这个基于规则讨论贸易议题的重要平台,由于某个大国持续阻挠法官任命,目前陷入运作困境。类似问题也存在于其他国际组织。这也是欧中的共同忧虑。我们应在能够合作的领域深化协作,而对于存在分歧的议题,不妨暂时搁置,留待未来解决。

出品人:王晓辉

制片人:李小华

监制:张丽颖

编辑:张若梦、张鹤龄、焦元、吕依依、夏芳婷

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出品

chinadiplomacy.org.cn

【责任编辑:戚易斌】

分享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