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期回顾 > 正文

大变局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现实紧迫性?

发布时间:2025-08-01 |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  责任编辑:戚易斌
2025-08-01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做客本期《大变局》节目,从关注中国长达40年的亲身感受出发,讲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内容节选如下:

《大变局》:许先生,您好!在我眼中,您是最了解中国的马来西亚学者之一。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许庆琦:谢谢你的邀请。我对中国的关注是比较长时间的,接近40年了。我80年代末就开始来中国,所以基本上也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大变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首次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现在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地缘冲突、气候变化、贫富分化等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您如何评价这个理念的现实紧迫性?

许庆琦:习主席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第一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他强调说,现在这个世界高度互联互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球治理的理念,很受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中国对世界趋势的一种回应。现在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很多国际问题都要大家一起合作才可以解决。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美国提出要让美国更加强大起来,英语是America First,美国优先。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中国没有讲中国优先,中国讲的是互相借鉴,这就体现了文化上很大的差异。中国提出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互相合作共赢的,而不是排他的。中国倡导我们一起进步,我们一起共享这个机遇。

二战以来的国际秩序是西方主导的,一切都是以西方利益、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为前提的。中国不一样。中国是说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互相尊敬,国家不管远近大小,有什么问题我们首先协商。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化中更加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时代的潮流、时代的需要。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所以它一直强调,一切都要以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为主。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崛起。1955年的万隆会议,第一次发展中国家、不结盟国家都在一起,中国也参与了,当时周恩来总理发表了演讲。这个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现在也是第三世界国家、南方国家的崛起有这个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非常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需求。

《大变局》:过去几十年,亚洲保持快速增长,形成了合作发展和快速崛起的态势。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2025年度报告也指出,尽管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在增大,但是亚洲仍然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您认为亚洲保持快速增长得益于地区国家怎样的相处之道?

许庆琦:二战之后亚洲国家总体保持了和平。和平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平非常重要。当然,中国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他亚太国家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中国是个很大的市场,很大的经济体。中国也实施睦邻外交政策。假如你跟周边关系不好了,你怎么去发展你的经济?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睦邻政策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实践,就体现了这个概念。

《大变局》:中国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还提出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您觉得中国的这一系列提法,对亚洲的和平和稳定有什么样的贡献?

许庆琦: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亚太地区,不管从人口,从经济体量,从综合实力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主导的力量。当然美国也非常重要,这我们也不否定。中国没有意愿去挑战美国的全球的位置,中国只想发展好自己,让老百姓过更好的日子。那么在过程中,也跟世界分享,所以中国才能讲中国的崛起是给世界提供一个机遇,而不是说我抢掉你的饭碗,对你不公平,不是这个样子的。中华文化讲和平、合作、协和万邦。我作为一个海外华人,我特别了解中华文化的这种基因。

《大变局》: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不仅融合了中华文明,并且伊斯兰教、佛教和印度教都在马来西亚和谐共存。马来西亚的这种经验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什么样的启示?

许庆琦:马来西亚是全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处,我们可以和平共处,就是小型的命运共同体。我觉得这给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语言,怎么和平共处?这个我们做得比较好。

《大变局》:您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能不能跨越文化、宗教、制度以及发展水平的不同,成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许庆琦:我觉得这是可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是超越国家、民族、不同的政治制度的。我们人类共同的价值、共同的追求是什么?人类共同的追求,三个字,真善美——真,真诚地对待彼此;善,我们要善意;美,美好的事情、美好的日子、美好的东西,大家都去追求的。我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不是我的财富,是我的经验、我的技术,我们可以贸易,这是具体的体现。

《大变局》:您觉得东盟国家对这个理念的整体认知是怎么样的?在东盟区域合作中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体现?

许庆琦:现在中国和东盟在强调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和东盟是近邻,隔水相望,文化相通,有很多共同利益,在经济上互补。这个命运共同体不能只是空谈,它必须是具体的内容。我们怎么“共同”法?比如经济上、科技上,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文化上,尤其是现在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实行了互免签证政策,两国的老百姓来往更加频密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民心相通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础,经济不一定是基础。

《大变局》:说到民心相通,习近平主席也曾经在署名文章中说到,“中马两国人民要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您经常往返于中马之间。今年4月中马互免签证的政策,肯定方便了您来中国。现在中国在不断地扩大免签的范围,您觉得除了方便人员往来之外,还有哪些重要的,或者是深远的影响?

许庆琦:第一,中国对许多国家免签,就反映出中国的自信,包括文化自信。百闻不如一见,你来看看。大家见面三分情,人与人之间见面那是很不一样的,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免签可以促进两国人民的来往。

另外一点,免签政策也反映出两国之间高度的政治互信。假如你都不相信我,我也不相信你,我怕你来做什么事情,我怎么会去给你免签?

《大变局》:您经常来中国,中国,还有中国人民以及中国领导人,总体上来说,给您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许庆琦: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的变化非常大,不只是在物质上,在文化上,人与人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变化。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我们马来西亚1970年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是马来西亚人均GDP的17%。30多年后,中国的人均GDP还稍微超越马来西亚。可是中国的人口是14亿,而上海加北京的人口就超过马来西亚的人口了。所以这个概念不一样。为什么?很简单,中国的发展就四个字——以民为本。我觉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好榜样,最重要是老百姓日子要过得好,这个国家才会强大,就这么简单。

我80年代末来中国,我的好朋友,他已经去世了,他有一次跟我讲,庆琦,你要体会中华民族的那种伟大和气魄,你大清早走到天安门去体会一下。有一天,我真的天还没亮,天上还挂着一轮弯月,我就走进天安门,去感受那种气魄,给我印象特深刻。那种老百姓的勤劳,那个时候还比较落后,叮铃铃,大清早还有骑自行车的。建筑也是非常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所以,来中国,你必须去天安门广场,像我这样子,亲自去体会一下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

当然我也不否认,作为一个海外华人,即便在政治上我是马来西亚人,文化上我们是认同中国的,我们中华文化一样的,所以是有民族情怀的。

每一次来中国,我都学习了一些新的东西。我看到新的不同的东西。有时候我去大城市,北上广,有时候去一些比较小的城市,二三线城市。中国城市的规划做得非常好。发展中国家跟中国可以借鉴和学习的,第一是扶贫,第二是绿色发展。

我常常说,我们要评价习主席,要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所以我说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反压迫。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可是这个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的不平衡、人均收入的差距过大,我们要面对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习主席思想的核心,我的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就是要强调公正与公平,要建立一个公正与公平的社会,所以他强调扶贫,强调共同富裕。在国际层面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习主席公正与公平思想在国际上的体现,它是一脉相承的。在国内我们强调公平、公正;在世界上我们也要强调,要建设一个公平与公正的国际秩序,国家无论大小都要平等对待,都要合作,都要互利共赢。

在美国的眼中,中国是唯一有条件,并且他们还觉得有这个意图,当然中国没有这个意图,去挑战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的国家。中国没有想去替代美国。可是中国政府常常强调一句话,发展是我的红线,谁也不能够阻止我的发展,谁也不能阻止中国共产党为老百姓带来更好生活的目标。

《大变局》:再次感谢您做客我们节目,也欢迎您多来中国走走看看。

许庆琦:谢谢,我一定会多来的。

出品人:高岸明

总监制:王晓辉

制片人:李小华

监制:张丽颖

编辑:张若梦、张鹤龄、焦元、吕依依、夏芳婷

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出品

chinadiplomacy.org.cn

【责任编辑:戚易斌】

分享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