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 | 中国是东方主战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缺乏客观认知?没有美国的原子弹,中国就无法战胜日本吗?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做客《大变局》节目,深入阐释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及其深远意义。主要内容节选如下:
《大变局》:您觉得我们中国战场跟欧洲战场,还有太平洋战场那种硬碰硬的作战有什么不同?
胡德坤:欧洲战场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动辄就是几十万人,一百多万人甚至几百万人作战。这和欧洲的地理条件是一致的。因为它是平原,可以有这么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装甲部队的作战。
但是在中国的地形就不可能。我们是一个多山的丘陵的国家,只有华北平原才是一块平原地区,到了长江中下游这一带,我们也是水特别多,大江大河,所以机械化的部队展开很困难。
第二就是欧洲的工业化几百年了,所以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战的时候,很多先进的装备、先进的武器、装甲部队的作战,这些我们中国都不具备。
我们的武器装备比日本要落后,我们更多地是靠人,靠人的牺牲精神在作战,所以我们更多地是用一种消耗战、持久战,或者说人民战争,用这种方式来消耗日本的实力,来牵制日本,也限制了日本在中国进一步扩张它的进攻。中国是以游击战争为主体的人民战争,这是中国战场的一个特殊的形式,也是中国人的创造。
《大变局》:像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国家,它们在二战中的作用已经被《敦刻尔克》《珍珠港》《决战中途岛》这种经典的影片宣传得广为人知了。但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作用可能缺乏客观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盟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中国没有拍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吗?
胡德坤: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战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高潮是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到70年代。而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国家建国以后要巩固政权。我们的研究比人家落后了20年到30年,所以人家的研究成果已经是全世界都知道了,而我们到80年代以后才开始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然后推介到国外去,宣传我们中国的抗战队伍和作用。
第二就是“欧洲中心论”“欧美中心论”,他们到现在都带有很傲慢的“欧洲中心论”的偏见。
第三,冷战的影响。冷战造就了几代人对新中国的偏见。他们是贬低中国抗战的,所以在他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在他们著名的著作中,都是以本国为中心的。对中国抗战只能是提及一下,很边缘的,他们认为不是处在中心位置的一种抗战。
直到近些年,才有一批国际上的专家走出了冷战的阴影。他们在客观地看待世界大战,看待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他就写了一本《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就是要肯定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现在这样的学者在西方也越来越多了。
《大变局》: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没有几天,日本就宣布了无条件投降,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原子弹,中国将无法战胜日本,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胡德坤:我们要把美国投放原子弹放在日本发动战争到它投降的整个14年的历史进程中来看。在这场战争中,真正打击和牵制日本主要兵力的是中国战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美国丢的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加速了日本投降。
当然,在太平洋战场,美国军队一直打到冲绳,打到日本的家门口,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这场战争从总体上看,中国付出的代价最大,中国始终在打击日本陆军的主力,这一点是日本最终失败的最根本性的原因。
《大变局》:中国战场对于其他同盟国的作战起到了怎样的支撑和配合作用?
胡德坤:同盟国的作战总体上大战略是“先欧后亚”,先集中力量在欧洲作战,先打败德国,毕竟力量最强的法西斯国家是德国。
中国在“欧洲第一”这个大战略之下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我们必须坚持抗战,假如中国战场战败了,投降了,那么同盟国在欧洲战场的作战就不会很顺利。
首先,苏联会遭受到日本从东边、德国从西边,东西两边夹击作战的危险。中国如果失败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可能一直打下澳洲,甚至打到印度,到中东跟德国会师。所以我们中国的抗战对牵制日本进攻苏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对牵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进一步向澳洲、印度洋、印度进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是整个同盟国“欧洲第一”作战大战略的一个最基本的支撑的国家,没有中国牵制,打击日本陆军的主力,那么同盟国的作战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所以无论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是英国首相丘吉尔,还是苏联的斯大林,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大变局》:您觉得中国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中国的贡献度能够达到多少?
胡德坤:在几个战场中,中国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中国是一个弱国,我们的困难最多,但是我们坚持了14年的战争。
整个西方的抗战,从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算起,大概就那么四五年,他们的时间比我们要短得多。8年我们都是孤军奋战,好不容易英法参战,中国就不是孤军奋战了。但是一直到1941年,苏联遭受德国的侵略,然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我们才完全摆脱了孤立的局面。
我们是基本上靠自己的力量坚持了这场作战。所以我们的贡献是无法从消灭多少敌人,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大规模作战来计算的。如果用这个来计算,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中国的抗战本身就使日本走上失败的道路。
国际上对中国在二战中这么重要的作用,到现在都没有公正的评价。我们应该公正地评价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而战,也是为世界而战。
《大变局》:您觉得中国战场的历史贡献在哪些方面被低估了?
胡德坤:由于西方的作战都是大兵团作战,所以他们写战争史的时候,我们中国的作战在他们说来都是小规模的作战,不认为是很了不起的作战。但是,中国就是通过这种小规模作战,尤其是游击战争,不断地消耗日本的有生力量,迫使它不断向中国增兵。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的陆军主力仍然在中国作战,当时在中国作战的日本军队有三十几个师,可是在太平洋战场作战的只有10个师团。10个师团可以横扫东南亚,打败美国、打败英国、打败荷兰,但是在中国三十几个师团作战始终没有打下中国。所以中国这种抗战的贡献的确是很大的,我们应该客观地来分析中国战场。
中国抗战能够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这就跟中国抗战的特点、优点密切相关。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中国抗战的一个理论指导。中国就是持久抗战,就是以依靠民众来进行的游击战争为主体的这样一种作战方式,中国是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高度上来进行的。西方到现在都认识不到中国抗战的特点、优点,所以经常把中国的抗战一笔带过。
《大变局》:二战已经结束80年了,但是这个世界远不太平。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您是怎么理解他这句话的?
胡德坤:习主席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珍惜我们当前的和平。现在生长在和平环境的这一代,他们不知道那段苦难的历程。抗战时期,我虽然没经历过,但是我的长辈跟我讲很多。抗战时期中国人过的生活,不是人过的生活,真是困难得不得了,能活下来都不容易。
我们要让国家能够尽快地实现整个民族复兴。我们是要带动世界的发展,我们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有些国家欺负其他国家,霸凌其他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是希望整个世界都能在一个命运共同体里面得到发展,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国的最终目标。
《大变局》:现在有一部分人担心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您觉得人类已经有足够的智慧来避免“三战”了吗?
胡德坤:现在要发生新的世界大战,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假如说有这种类似法西斯的极端分子,在某些国家上台,要把这些国家拖到战争里面去,我相信这些国家的人民也会反对,国际社会也不能容许。社会主义国家、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是反对世界大战的。很多发达国家也反对世界大战,因为现在过的好日子。所以和平力量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跟二战前期那个时候的形势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加上还有中国这样一批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这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现在应该说整个的世界形势,维护的和平力量远远超过了战争力量。
出品人:高岸明
总监制:王晓辉
制片人:李小华
监制:张丽颖
编辑:张若梦、张鹤龄、焦元、吕依依、夏芳婷
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出品
chinadiplomacy.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