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
魏红霞,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美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在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时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文明对话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路径,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方向指引与行动遵循。当前时期,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文明冲突论不时抬头,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正成为破解分歧、消弭隔阂,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重要路径。
在国际社会中,对话通常被定义为国家、人民或个人之间协商和交换思想与想法,以就特定的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因此,对话是跨越壁垒、消除障碍,并在谈话者之间达成交汇点的一种方式。文明对话有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偏见,减少冲突的可能性。通过交流,各国可以增进相互理解,避免因“文明优越论”或“文明冲突论”导致的对立。
今天,世界正经历着各种动荡和变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话。强调文明对话,是因为全球性危机的复杂性远超单一文明的应对能力。科技文明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核武器扩散、网络攻击泛滥等威胁愈发严峻;人工智能伦理争议、社交媒体消解共识等新问题接踵而至;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老难题持续发酵,再加上发展不均衡的鸿沟不断扩大,没有任何一种文明能独善其身。这些挑战的全球性与关联性,决定了唯有通过对话凝聚合力,才能打破各自为战的困境。强调文明对话,更是因为多元文明的智慧交融能为人类提供破解难题的钥匙。每种文明在长期演进中都积累了独特的生存智慧。有的文明擅长系统生态治理,有的文明精于技术创新,有的文明深谙人文进步。通过对话,这些智慧得以碰撞互补,凝聚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合力。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倡导在尊重多样性基础上共享治理经验,为全球问题提供更丰富的解决方案。此外,强调文明对话,还因为它是文明自身延续与进步的必由之路。封闭的文明如同死水,终将在时代浪潮中枯竭;开放对话的文明则能在互鉴中汲取养分,实现自我革新。无论是古老文明焕发新生,还是新兴文明茁壮成长,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良性互动。唯有以对话打破隔阂,才能让文明在共生中绽放持久生命力。
在全球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复杂背景下,中国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通过多维度实践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文明对话网络。在制度构建层面,中国成功推动联合国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一创举使文明互鉴获得国际法理地位,同时通过举办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吸引140余国参与,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对话机制。在平台搭建方面,中国构建了立体化的交流体系。高端论坛如中非文明论坛提供政策协调平台,专业领域的“一带一路”考古合作促进文明溯源,技术前沿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社区推动数字文明对话,而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则深耕民间交流,实现了从官方到民间、从实体到虚拟的全方位互动。尤为可贵的是,中国始终将文明对话与务实发展紧密结合,在非洲通过蒙内铁路和莱索托农业示范中心实现基础设施与知识共享双赢,在埃及开展孟图神庙联合考古保护文化遗产,在拉美推广中医药中心促进健康合作,这些惠民项目生动诠释了“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理念。面对全球分裂风险,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不仅有力驳斥了“文明优越论”,更通过平等对话与合作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当世界面临地缘冲突加剧、文明隔阂加深之际,在全球文明倡议的引领下,深化文明对话是对全球化时代存续路径的清醒认知。它不仅是破解“文明冲突论”困境的密码,更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既是将文明对话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迸发智慧、在协作中应对挑战的有效路径,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筑牢根基。
《学习时报》(2025年07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