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
首页 > 外交研究 >

“确定性、创新性、共享性、开放性”——海外舆论透过四中全会看中国治理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5-11-10
“确定性、创新性、共享性、开放性”——海外舆论透过四中全会看中国治理

王斯沛,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罗慧芳,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治国理政研究中心主任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这次重要会议与“十五五”规划部署吸引了全球目光,反映中国治理议程与国际关切的深度交织,牵动着全球和平与发展事业。通过对这次重要会议的观察分析,“确定性、创新性、共享性、开放性”成为多家国际媒体解读中国治理的关键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治理的长期规划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彰显,新的五年规划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与重要目标,指引中国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为世界贡献更多机遇与可能性。

一、以战略可持续性为世界贡献确定性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频发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确定性”已成为稀缺品。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四中全会鲜明展示了中国治理体系超越政治周期的连续性与前瞻性,中国战略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是推进现代化进程和应对全球风险的重要优势,不仅确保了国内政策的稳定,也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了确定性。

对于中国的鲜明制度优势,海外舆论提供了多层次的分析视角。《斯里兰卡卫报》指出,四中全会并非枯燥乏味的官方仪式,而是充满创造力的时刻。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的重要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前行。中国的五年规划并非集中计划的遗留产物,而是国家愿景的鲜活体现,并不断根据变化的现实进行调整。新加坡“思想中国”网评论称,四中全会的目的不是带来突兀的变革,而是中国长期战略的延续与深化,这种渐进式推进体现出中国政治运行的稳定逻辑。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指出,四中全会展现的战略紧迫感和连贯性是以往五年计划中从未见过的,几乎每个政策领域都完美契合工业现代化和自给自足这两个总体目标。四中全会公报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南非《邮政卫报》评论称,在世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之际,这份规划体现了中国严谨的治理和长远的眼光,它以人民为本,而非以利益为先;以和谐为先,而非以霸权为先。当西方追逐短期选举胜利时,中国却着眼于数十年规划,使社会主义适应数字时代。“十五五”规划正是这一战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推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二、以创新驱动塑造现代化新范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将继续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四中全会对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定位。中国将从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新路径。

美国多家媒体指出,四中全会对中国未来五年发展作出规划,没有提出僵化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更加重视先进制造业、创新和研发支出。预计中国将继续关注新质生产力,致力于培育新兴支柱产业,鼓励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英国战略研究所指出,中国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很可能利用下一个五年规划加快构建更自主的现代工业体系。荷兰国际集团分析指出,会议的亮点在于“工业现代化与科技自立自强并行”,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首要方向。印度“News18”新闻网认为,中国对新质生产力的强调,代表着“国家发展逻辑从要素堆积迈向创新统领”,显示出应对科技竞争的自信与决心。俄罗斯《消息报》指出,中国通过推动量子科技、氢能与生物技术等领域发展,正在构筑未来产业竞争的核心基础。

三、以共享发展塑造共赢新格局

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这充分体现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通过扩大自主开放的积极努力,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塑造全球合作新格局。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四中全会不仅关乎中国自身发展方向,也彰显了其在全球事务中的积极角色,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作为。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指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将发展理念延伸至对外投资和全球合作层面。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意义非凡。中国认识到其庞大国内市场不仅是内部驱动力,更是一项全球公共产品。在一个保护主义盛行的世界中,中国的扩大开放提供了全球各国共享增长的机遇。中国没有退出全球化,而是在重新定义全球化进程。伊朗《德黑兰时报》指出,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负责任贡献者的地位。中国的积极外交与他国的单边主义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大国优先考虑的是主导地位,而中国则强调对话、尊重与合作,将国内增长与国际责任融为一体。加拿大《数字》杂志指出,在全球一些经济体转向内向型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合作,开放的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在华外资不仅获得了丰厚回报,也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助于稳定和强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四、以开放包容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发展道路

党的四中全会对五年来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作了系统总结,并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数十年奋斗取得的重要成果,与西方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不同。四中全会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治理的优越性,为全球南方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重要模板。

津巴布韦《先驱报》指出,中国的“十五五”规划远非一份国内政策文件。在全球秩序日益分裂的背景下,它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即建立在战略自主、科技雄心和内部韧性基础上的发展路径。对于津巴布韦而言,这个规划代表了一条潜在的发展道路,它肯定了在西方自由主义模式之外寻求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并强调了构建自给自足的国内经济的重要性。阿联酋《阿拉伯邮报》指出,全球动荡之际,本次全会邀请世界放眼东方。了解四中全会并非为了效仿,而是为了汲取灵感。因为中国在逆境中培养自力更生的精神,培育绿色创新,并优先考虑共享繁荣,从而开辟了一条让进步惠及所有人的道路。意大利“世界战略洞察”网指出,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替代模板,展现了工业进步与生态责任的共存。它还表明,国家主导的规划只要立足于公共福利并具备长远眼光,就能在动荡的全球经济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成果。

总体来看,海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彰显了中国治理体系的成熟度和战略稳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确定性,也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国际秩序重塑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倡导开放共赢、促进南南合作方面展现强大的治理能力与政策定力。中国式现代化所体现的制度韧性、发展包容性与人民导向性,正在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理解中国的新标尺,为全球南方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