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
首页 > 外交研究 >

十年再出发,共迎数智未来——写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十周年之际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5-11-08
十年再出发,共迎数智未来

王文起,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11月的江南,正是橙黄橘绿的时节,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如约而至。水乡乌镇的石板路和乌篷船再次迎来全球宾朋,见证一场场数字前沿的头脑风暴。今年的乌镇峰会恰逢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更具有总结展望、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全面、深刻阐释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十年后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重要理念思想内涵和实践伟力的认识和理解,更好沿着其指引的正确道路、运用其蕴含的正确方法,以更坚定的信心和勇气,更紧密的团结与合作,共同迎接数智时代的星辰大海。

一、从内涵维度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在全球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是信息时代的鲜明标识,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智时代加速到来,在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革命性力量的同时,也带来复杂的新风险新挑战和治理新课题。建设和维护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关系到人类文明进程和发展命运,是各国的共同期盼和愿望。

习近平主席提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体现了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信息化时代潮流的深刻把握,揭示了网络空间命运与共的发展规律,从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审视互联网发展治理问题,为推动全球网络空间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同时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更广泛的合作共识。

二、从方法维度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体现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一是辩证认识网络主权与开放合作的关系。一些国家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大搞网络霸权和“小院高墙”。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这种霸权主义和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强调《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和精神适用于网络空间,主张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同时提出各国应该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搭建更多沟通合作平台,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尊重网络主权和促进开放合作,两者统一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二是辩证认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新型安全问题,同时一些传统安全问题也在网络空间得到体现甚至放大。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既强调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信息鸿沟,让信息资源充分涌流,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又主张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呼吁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共同遏制信息技术滥用,反对网络监听和网络攻击,反对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这体现了保障网络安全和促进有序发展的矛盾统一,使两者成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三是辩证认识自由和秩序的关系。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给民众带来更多交流思想、表达意愿、创意创作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网络暴力、深度伪造、制造谣言等诸多法律和道德伦理问题。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提倡自由,也保持秩序;强调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主张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这体现了自由为了秩序,秩序保障自由的矛盾统一,推动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三、从实践维度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环节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既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受益者,也始终是国际网络空间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贡献者、秩序的维护者。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一是不断拓展数字经济合作。大力推进全球光缆海缆、5G网络、卫星导航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球信息互联互通水平。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持续深化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合作,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发展,助推全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倡导与各国一道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等国际和区域性多边机制下的数字经济治理合作,推动发起多个倡议、宣言,提出多项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和诉求的提案,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贡献力量。

二是持续深化网络安全合作。深化网络安全领域合作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制订关于网络和国际信息安全的路线图或合作计划,与多国签署网络安全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建立“中国-东盟网络安全交流培训中心”, 加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国际合作,共同提升网络安全能力。推动全球数据安全治理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探索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发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为制定全球数据安全规则提供了蓝本。支持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制订全球性公约。

三是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参与制订《全球数字契约》《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等联合国相关数字治理进程,不断拓展与国际电信联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专门机构的网络事务合作。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加强同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的交流合作,开展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中欧数字领域高层对话、中国—东盟数字治理对话等,举办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数字技术合作论坛、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等,推动各国走互信共治之路。在乌镇连续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有效搭建了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优质平台。大会不断创新办会模式、丰富活动形式,“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发布展示、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等受到广泛关注。大会组委会先后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每年发布《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蓝皮书,为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提供思想借鉴与智力支撑。2022年7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在北京成立,推动国际社会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四是促进全球普惠包容发展。积极开展网络扶贫国际合作,为非洲国家信息产业现代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提升信息通信服务现代化程度,努力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普遍和可负担得起的互联网接入,助力当地扶贫事业发展。积极研发数字公共产品,与阿盟、东盟、日本、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同提升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公共服务合作水平。举办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等论坛活动,打造多语种“丝绸之路数字遗产与旅游信息服务”“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等网络平台和项目,有力促进各国开展文明交流互鉴。

十年树木,硕果满枝。十年前,习近平主席播下的理念种子已经长成一棵参天大树。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不仅是纪念过往的里程碑,更是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序章。当世界各国代表再次聚首乌镇,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各自的经验与智慧,更是对共建数智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下一个十年,世界各国应继续携手努力,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更加生动的现实,共同书写数智时代的新篇章。

(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

【责任编辑: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