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致电祝贺比亚当选连任喀麦隆总统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5-11-07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

张伟鹏,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2025年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的举办既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创新之举、务实之举,也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八年来,在习近平主席部署和推动下,进博会越办越好,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践行开放承诺、追求互利共赢的决心和行动,体现出中国大市场正切实转化为全球大机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作为全会后中国举办的首场重大经济外交活动,本届进博会充分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不仅为世界新品、“尖货”搭建秀场,也为各国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打响品牌提供舞台。通过搭建物流补贴体系、开设绿色通关通道、升级数字进博平台,进博会正推动展品不断变商品、爆品,为增强国际经贸活力不断作出新贡献。

彰显合作定力,传递发展信心。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百年变局之下,世界需要一个“确定”的支点。中国高举开放合作的大旗,通过举办进博会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向世界传递清晰的信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进博会不仅是产品展示平台,更是信任与合作的桥梁。本届进博会着力打造“投资中国”“购在中国”“出口中国”等品牌,为“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全球投资者能够安心、放心地深耕中国市场,以中国大市场的“确定性”应对全球需求和国际合作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各国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波动提供了坚实的“避风港”与“动力源”。

倡导开放包容,促进互利共赢。进博会越办越好,很重要的是因为坚持“与天下同利”。本届进博会参展境外企业突破4100家,国家和地区数量达到150余个,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泰国、阿联酋、尼日利亚、格鲁吉亚、瑞典、哥伦比亚等6国担任本届进博会主宾国。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加拿大、马来西亚、新西兰、挪威、秘鲁等国参展企业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共有来自12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参展,同比增长23.1%。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达163家,同比增长23.5%。为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本届进博会非洲产品专区进行扩容,支持非洲建交国用足用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非洲企业参展数量同比增长80%。进博会越来越大的“朋友圈”,折射出中国携手各国开放发展、共享机遇的愿望。

注重创新共享,拓展合作空间。进博会不仅是全球创新科技进入中国的桥梁,更是新科技发展的“助推器”。本届进博会在展区策划上更加注重前沿引领,设置了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汽车及智慧出行、技术装备、消费品、农食产品、服务贸易六大展区和创新孵化专区;同时积极呼应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消费理念,创新打造进博体育公园、国际汽车文化展示区等亮点板块。全球头部企业齐聚进博会,既有全球十大工业电气企业、四大粮商等行业龙头企业持续参与,也有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全球领军企业参会。在本届进博会上,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展示,一系列“硬核”科技产品和创新方案集中登场、加速落地,代表未来的创新浪潮得到生动展现。中国大市场已然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应用场。

当前,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进口市场,中国是唯一举办国家级国际进口博览会、持续向全世界开放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空间大、成长预期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国正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越来越多跨国公司依托进博会平台在中国布局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寻求与中国在未来赛道携手奔跑,服务企业全球布局。大量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在这里获得机遇,走向全球市场。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这是历史带给世界经济的深刻启示,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宝贵经验。以进博会为窗口,一个创新、开放的中国,正在为全球创新提供更大市场、带来更多机遇。在这里,全球创新力量与超大规模市场同频共振,更多合作共赢、彼此成就的故事,正在开放之路上持续书写。展望未来,中国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愿同各方携手同行,在开放联通中相互成就,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共享发展的机制做实、把合作共赢的方式做活,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新动力。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 陈训迪

【责任编辑: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