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中美聚焦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5-11-04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陈晓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5年9月24日,习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致辞,主张在《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之际,各国应坚定信心、担当尽责、深化合作,并庄严宣布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而美国气候政策开倒车、欧盟新机构降低绿色转型议程优先级背景下,中国提出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为国际社会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

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有研究指出,在上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场景下,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8摄氏度,远低于《巴黎协定》提出的目标。巴西总统卢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斯蒂尔等普遍认为,中国提出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带来新希望。但同时国际上也有一些杂音出现,妄称中国雄心不够、以未定义的峰值水平为基准设定减排目标等。究其根本原因,是部分人士无视联合国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无理要求中国凭一己之力推动国际气候合作。

中国和阿联酋合作的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光热光伏综合发电项目。

我们不妨通过探讨三个问题来回应对中国气候行动的质疑。

第一,中国的雄心不够吗?这派观点混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责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中国国情。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历史排放量极低,而且实际人均碳排放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中国绿色发展与经济转型高度重合,尽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居领先地位,绿色技术和产业迅猛发展且日渐具备比较优势,但仍处于传统发展模式与碳排放脱钩的过程中。这和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绿色技术和产业早已领跑的欧盟等发达地区有所不同。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在自身能力与国情基础上所能作出的最有力承诺和最积极贡献。

第二,中国相对于自身的变化何在?《巴黎协定》要求每一次国家自主贡献都要较上一次有所进步。与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相比,中国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在多方面走得更远,体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其一,是覆盖范围更广泛,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对标迪拜气候大会决议,谋划全经济范围、涉及所有温室气体的减缓行动,首次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其二,是减排目标更严格,提出2035年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历史性地实现相对减排目标向绝对目标的转变。其三,是新能源装机容量更大,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超过2030年12亿千瓦的目标。其四,是政策工具创新,增加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等新目标,并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绿色转型。

第三,中国气候行动相对于别国亮点何在?依据联合国所确立的国际气候合作基本原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异,责任不同。中国的优势之一是政策稳定且执行力强。欧盟近年来持气候怀疑论调的极右翼在政坛上能见度日渐提升,加之不少成员国经济增长乏力,迈向“气候中和”的道路上仍有堵点、痛点。虽然美国拜登政府赶在特朗普上台前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但承诺能否兑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受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气候政策上的摇摆性众所周知,两度退出《巴黎协定》的做法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损害堪称无出其右。气候怀疑论者特朗普更是固执已见,坚称气候变化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骗局,再度执政后大幅增加化石燃料生产和使用。据估计,至203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累积增加40亿吨,对全球减排进展形成显著的抵消效应。

中国已经全力以赴采取有力的气候行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这需要中国付出艰苦努力。但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同时应该看到,仅靠中国努力肯定远远不够,为避免悲剧、利好千秋万代,还需要各国齐心协力,特别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应该发挥应尽作用,切实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