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点,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0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一理念诞生之时,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成为近代以来国际格局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的利益与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单靠个别国家已难以应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立足自身发展实践与世界共同需要,倡导以共商凝聚共识、以共建推动合作、以共享实现共赢,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十年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层次矛盾愈加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抬头,个别国家推行“脱钩断链”、组建排他性“小圈子”,严重冲击多边体系和国际秩序的稳定性。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科技革命与地缘冲突交织,南北差距与发展不均叠加,全球治理体系的代表性、权威性与有效性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党的文献形式确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指导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面对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蕴,超越了西方理论的狭隘局限,并持续为全球治理实践提供方向与启迪,引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厚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同舟共济”,蕴含着对世界大同、和谐万邦的追求,主张在差异中求共识,在多样中促合作。这些思想形成了中国式世界观的文化根基,构成了中国式全球治理观的精神源流,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西方“文明优越论”形成鲜明对比。共商体现的是平等精神,反映了中国反对强权独断、倡导协商共治的政治胸怀;共建彰显的是合作理念,凝聚了中国携手各国谋发展的责任担当;共享蕴含的是公正追求,展现了中国推动普惠包容、共同繁荣的价值信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是在传承以和为贵、以义为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将古老的政治智慧转化为全球治理理念,把和平共处的文化底蕴升华为互利共赢的制度逻辑,把价值理想转化为具体实践,搭建起沟通古今、贯通中外的思想桥梁,也为世界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对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超越与突破。长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虽然在争论中不断调整,但整体上仍难以摆脱以权力为核心,以利益为尺度、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它将全球治理理解为强国协调利益分配的过程,固守强权逻辑,将多数国家置于全球治理中的被动接受地位,进而忽视或合理化全球治理当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固化了全球治理结构中的不平等与不平衡。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则突破西方理论的窠臼,以“共商”让规则制定从少数国家的强势输出转向平等协商;以“共建”强调平等参与与责任共担,破解全球治理中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以“共享”消解分配不公的矛盾,使治理成果惠及更多国家与群体,从而从零和博弈走向共赢共享。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绘就了一幅立体生动的全球治理新图景。十年来,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在全球治理中推动共商共建共享,通过广泛协商凝聚共识,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发展,通过成果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网络已经吸引150多个国家参与,中国与共建国累计开展3000多个合作项目,极大改善了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民生条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数量从最初的57个扩大到110个,覆盖世界81%的人口和全球65%的GDP,发展中国家成员股权占比约七成,充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成为推动包容性发展的新型多边合作平台。金砖国家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互利合作持续走深走实,逐步形成涵盖政治、经济、金融、贸易、社会、人文等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架构,响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为新时代南南合作带来历史机遇。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共商共建共享的真谛,让越来越多国家在合作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在共赢中找到共同发展的希望。
十年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思想伟力回应时代挑战,以实践伟力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面向未来,这一理念将继续以中国智慧启迪全球治理之道,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持久的力量。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同推动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汇聚力量,在互利共赢中开创未来。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 时畅)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