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丹麦奥尔堡大学国际关系学兼职教授
导语:最近,中国宣布在世界贸易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这一决定既诠释了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保持团结的既定方针,又彰显了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日前,中方在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上,将自身定位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这一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热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以及先进技术领域的领跑者,中国的现实体量与其发展中国家身份似乎难以完全吻合。
外界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存在模糊认知,对中国未来走向这一宏大命题也存在疑问,这两种情绪现在交织在了一起。许多西方人尤其担忧中国将如何参与现行国际体系。这些不确定性似乎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何种角色的焦虑。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对中国是否信任、对中国有何预期,以及相关的权力格局将如何演变:中国是否将作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促进国际合作与全球稳定?还是将按自身构想重塑有关国际规则与制度?正是这些悬而未决的疑问,持续影响着西方精英阶层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及战略考量。
9月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宣布,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这种“特殊和差别待遇”,指的是世贸组织为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条款。
通常而言,这些条款包括:在履行贸易承诺方面有更长的过渡期;在承担义务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并允许在更长时间内维持某些贸易壁垒。同时,根据有关条款,鼓励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与能力建设支持,并通过削减关税或提供免配额准入等方式为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创造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
此外,根据特殊和差别待遇,发展中国家还有权采取保障措施,以保护幼稚产业、确保粮食安全并推动实现更广泛的发展目标。
实际上,世贸组织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政策是全球经济现实的一面镜子。由于帝国扩张、殖民统治和全球劳动分工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核心国家、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北方与南方”等对国家发展状态的划分,都揭示了国家间在财富、权力和发展机遇上持续存在的鸿沟。
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时还是“边缘国家”,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半边缘国家”。如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展现出“核心国家”的实力,特别是在先进技术、制造业与贸易等关键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宣布放弃特殊和差别待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向世界发出了清晰信号:中国已准备好承担类似发达国家的责任,同时愿意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成为维护发展中经济体利益的桥梁。
中国此举有望提升其作为“规则制定者”在全球贸易谈判中的影响力。这不仅使中国能够维护自身利益,而且能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公平的规则与结果。中国继续将自己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既强调了与全球南方国家休戚与共的立场,也表明其与面临相似历史与结构性挑战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维护了其有关政治合法性。
这种双重定位策略对中国平衡不同目标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它使中国既能向发达国家展示恪守国际规则、履行大国责任的诚意,又能在发展中国家中维系道义感召力、影响力与软实力。
通过将责任与灵活性结合,中国可以实现其长期竞争优势的最大化。在对国家身份的这种精准把握下,中国可以从容应对复杂的国际期望与责任,推动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以往在世贸组织中作为发展中国家享有特殊和差别待遇,但是它早已在全球发展事业中扛起重任。2000年至2021年间,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发展融资来源,向中低收入国家承诺资金超1万亿美元,这一规模超过所有其他双边捐助方。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其相关项目成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领头羊。中国在亚非拉地区援建的港口、铁路、发电站和数字基础设施,已成为当地互联互通与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支柱。
此外,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双边债权人,其贷款规模超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巴黎俱乐部的总和。以上这些确立了中国在全球发展融资中的关键地位。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其他行为体的持续互动中动态演进的。因此,各国在全球事务中会形成不同的国家利益与行为模式。这些根植于共同文化、历史经历与集体记忆的身份认同,深刻影响着国家如何认知自我、处理对外关系并制定外交政策。
就中国而言,其对全球南方的身份认同根植于近代以来其所经历的殖民剥削、外部干涉与经济边缘化等不平等历史遭遇。中国通过这些共同经历来界定自身角色,强调自己与那些曾面临相似挑战的欠发达国家相互支持、团结一致。这为其在全球贸易、发展与气候谈判中的立场提供了道义基础。
这一身份不仅塑造了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而且在中国为弱势国家争取更多公平、正义与代表权时,增强了其作为发展中国家领头羊的合法性。
9月1日,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该倡议旨在加强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全球挑战。
这一倡议直指时代核心议题: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与优化现有体系?全球治理倡议与习近平主席此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脉相承,共同勾勒出中国在构建更具合作性的国际新秩序方面的宏大愿景。
中国将具体政策行动(如在世贸组织谈判中放弃特殊和差别待遇)与全球治理倡议等宏伟构想相结合,彰显了其以务实姿态发挥引领作用的承诺。中国的目标是将全球治理理念转化为负责任的实践行动。通过上述行动,中国向世界展现出自己不仅是全球倡议的提出者,更是积极践行者。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国上述决定的影响超越国界。它可能促使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重新审视本国对特殊和差别待遇的依赖。同时,这也增强了中国在多边机构中扮演“改革派”与“发展中国家主要代言人”这一双重角色的能力。
中国的上述决定,还对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论断构成了挑战。这种论断认为,一个新兴大国在跻身强国之列后,必将走上全球扩张与霸权之路。中国主动放弃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恰恰凸显了其和平崛起的特质:坚持外交对话、深化多边合作、维护全球稳定、共担国际责任。
总之,中国提出多个全球倡议并决定放弃世贸组织有关待遇,不仅是一次政策调整,而且是中国重新定义其全球治理角色的深思熟虑之举。中国将自身定位为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和发展中国家的坚定一员,正在以双重身份推进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
这一平衡性举动,使得中国在重申恪守国际规则的同时,保持了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既维护了其道义合法性,也拓展了其影响力。
我相信中国将延续这一路径,因为中国已用实际行动证明,它不仅有能力,而且有决心兑现其对全球发展合作与公平治理的承诺。我的这份信心源于一个清晰的认知:中国正在超越其发展中国家身份,正成长为一个致力于在深化全球发展合作以及与各国共创世界更加繁荣美好的明天这一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国家。
(审核:李小华 张丽颖 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