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会见加纳总统马哈马、多米尼克总统伯顿、莫桑比克总理莱维、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斯里兰卡总理阿马拉苏里亚
首页 > 外交研究 >

民间外交搭桥梁 聚力共赴现代化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5-10-15
民间外交搭桥梁 聚力共赴现代化

吴晓丹,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

2024年10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搭建更多务实合作的桥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这一重要讲话为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主席上述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积极推进民间外交,进一步搭建务实合作桥梁,汇聚各方力量共赴现代化。

一、历史回望:民间外交是务实合作的卓越“架桥者”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并强调“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而务实合作,正是将“心相通”转化为共同发展动能的关键路径,是连接人民友谊与国家发展的坚实纽带。民间外交在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搭建务实合作桥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第一,建设机制化平台,构建合作网络。全国友协和地方友协发起并参与构建了多个区域性、专题性的多边合作机制和一大批双边合作框架,持续深化与各国对华友好组织、地方政府、企业界和智库的机制化交流。比如“中国—中东欧国家市长论坛”“中美省州长论坛”“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等机制,不仅为政策沟通提供了平台,而且直接服务于项目对接和务实合作。通过这些平台,成千上万的中外企业、机构建立了联系,无数合作意向得以萌芽、成长。截至2025年9月,我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和551个城市与五大洲152个国家的612个省(州、县、大区、道等)和1904个城市建立了3132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这一庞大的“朋友圈”已经成为地方层面开展经贸、投资、科技合作最稳定、最直接的渠道之一。许多中外合资项目、技术引进、产业园区合作等,最初的“牵线搭桥”往往就是由友协搭建的这类平台发起的。

第二,聚焦关键领域,推动项目落地。民间外交推动的务实合作针对性强,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聚焦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公共卫生、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例如,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组织了数百批中外代表团互访,针对共建国家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中国的优势产能和技术;在农业领域,推动中国农业技术与专家走向非洲、东南亚,帮助当地提高粮食产量;在清洁能源领域,促进中国光伏、风电企业与欧洲、拉美等地同行的技术合作与项目开发。这些合作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切实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赢得了广泛的民意基础,真正实现了从“心相通”到“利共赢”的循环。

第三,创新合作模式,汇聚社会资源。民间外交善于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是企业、智库、社会组织、普通民众共同参与国际合作的大舞台。通过举办国际产业合作论坛、中小企业跨境对接会、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不同主体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推动成立众多专项合作基金或联盟,吸引中外企业和慈善机构的投入。这种“政府引导、民间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各方力量和资源,极大激发了合作活力,使务实合作的基础更加雄厚和可持续。

第四,深耕基层往来,夯实合作根基。真正的、持久的合作根植于人民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因此,通过组织“外国友人看中国”“中国企业家海外行”“社区治理交流”等接地气的活动,下沉到地方、社区、企业一线,让合作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协议,而是变成了具体的技术切磋、产品展示、管理经验分享。这种往来和交流不仅巩固了既有合作,而且不断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为拓展和深化合作打下基础。

二、时代召唤:民间外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有作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这一宏伟蓝图,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的福祉,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呼唤着更广泛的国际参与和务实合作。民间外交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作为“桥梁”的作用愈发凸显。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巨大市场机遇,需要通过务实合作来共享。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带来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城市升级需求是前所未有的。从高端制造到优质消费品,从康养服务到文化旅游,从数字经济到绿色科技,每一个领域都蕴藏着海量的合作机会。民间外交可以更精准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市场的特点和趋势,帮助外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和合作伙伴。同时,也可以助力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当地市场,实现本土化、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科技创新突破,需要通过务实合作来协同。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单打独斗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民间外交可以依托非官方的优势,搭建更多不受某些政治因素干扰的、“小而美”的专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中外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之间的知识分享与联合研发,共同攻克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科技难题。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绿色发展道路,需要通过务实合作来深化。中国的“双碳”目标催生了全球最大的绿色产业市场。在节能减排、生态修复、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民间外交可以继续深化在绿色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外城市结对开展低碳试点,促进环保技术转移,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三、未来展望:民间外交应进一步搭建“务实合作桥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强化战略导向,服务发展大局。民间外交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国家“十五五”规划、区域重大战略(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求来设计和推进务实合作项目。加强对重点国别、重点领域的研究,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例如,可以设立“现代化合作伙伴计划”,聚焦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定向邀请全球相关领域的先进企业、顶尖智库和专业人士参与。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合作新亮点。民间外交应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新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合作。围绕数字经济,推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领域合作。围绕健康卫生,推动中医药、公共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合作。可积极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开展远程医疗合作。同时,要推动合作从简单的贸易投资,向联合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更深层次延伸。

三是拓展伙伴网络,激发民间活力。可建立“友协+”合作机制,联合地方政府、企业、高校、智库等多方力量,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体系。推动建立国际友好城市产业合作联盟,围绕重点产业开展联合招商、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活动。

四是强化平台支撑,拓展合作空间。要高质量办好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民间友好论坛等品牌活动,打造务实合作平台。建设“友协国际合作云平台”,实现项目发布、需求对接、政策咨询、成果展示等功能,推动合作数字化转型。推动建立一批“中外民间合作示范区”,在制度创新、政策试点、项目落地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合作样板。

五是讲好合作故事,打造共享叙事。要善于发现、总结和传播务实合作的成功案例和典型故事。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生动展现中外各方通过参与现代化相关合作,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如何促进当地就业、改善民生、保护环境。通过这些鲜活的故事,塑造“中国发展是世界的机遇”的共享叙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同。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需要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逆全球化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等思潮涌动,中国对外合作受到一些非理性干扰。在此背景下,民间外交这个具有“软性”和“韧性”的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相信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民间外交这座民心“桥梁”,必将更加坚固、更加宽阔,并不断提质升级、扩容增效,通过以友好促团结,以团结促发展,为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 卫芸辉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