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4      来源:当代世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动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

首页> 国内观点>

罗照辉,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党组书记、署长

2024年9月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新华社图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为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深厚的天下情怀和大党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引领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

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全球化加速发展。2001年“9·11”事件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开始分别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反思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在此背景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以“五通”维护全球化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出访亚非拉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陆续提出真实亲诚、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小而美”等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为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新发展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地缘冲突加剧,经济艰难复苏,发展议题偏移,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稳健前行,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世界对中国的期待进一步提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凝聚发展共识、促进共同发展,系统阐释了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如何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开创了国际发展合作新模式。

这些重要理念和倡议,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将实现全人类和无产阶级彻底解放作为自身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联合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引下,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开始注重彼此之间的合作与援助,极大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始终坚持国际主义精神,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共谋发展。

这些重要理念和倡议,植根于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全体人类和合共生的世界,是天下一家的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与文化基因,描绘了中国人民远大美好的社会愿景。我们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这些重要理念和倡议,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和新中国70多年援外实践。胸怀天下,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70多年来,中国无论贫穷还是发展,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从未停止。我们始终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强加于人、不开“空头支票”,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义利相兼的理念和主张,通过成套项目、物资和技术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等方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发展中国家和人民高度赞扬。

2024年8月8日,刚果(金)总理图卢卡(前左二)在中国政府援建的金沙萨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工地视察。(新华社图片)

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发展合作理论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根本保证。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对援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是做好国际发展合作工作的根本保证。2018年,党中央对援外体制机制作出重大调整,组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专司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工作,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于援外体制机制的核心环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崇高使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汇聚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共创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文件,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赏和支持。中国开展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消除发展赤字,是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战略引领。全球发展倡议是对发展议题的再聚焦、再强调,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支持。全球发展倡议提出的“六个坚持”、八大合作领域和有关务实举措,为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确立工作原则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为各国共谋发展、共筑安全、共兴文明形成强大合力。

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任务。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出的重大倡议,将发展议题延伸至全球,使联通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将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重要任务,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增进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筑牢民心相通的社会根基。

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价值导向。正确义利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坚持尊重各国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我们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注重将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同受援国发展战略对接,实现经济互补与共赢发展。

南南合作是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基本定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中国开展对外援助,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属于南南合作范畴,与南北合作有着本质区别。作为南南合作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中国坚定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优先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振兴。

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实践创新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指挥下,我们与时俱进,内外兼修,推动对外援助向国际发展合作提质升级。一是注重互利共赢,从传统的单向、输血式援助,向双向互利、造血式发展合作转变。二是调动各方资源,从以政府为主,向政府、地方、社会、国际组织等多元援助主体转变。三是创新融资模式,在用好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等传统援外资金基础上,开展“债转发展”,将援外与贸易、投资相结合,政府财政、社会基金、企业资金、国际融资相结合。

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迄今8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合力组建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40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同中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国专门成立全球发展倡议推进工作组。中国—非洲(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作示范中心揭牌成立。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升级增资,全球发展项目库累计项目总数超过1000个,资金库专项资金达140亿美元。我们成立全球发展青年领袖之家、创新培训基地,并与重要国际发展基金会建立伙伴关系。两届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为论坛致贺信,推动凝聚可持续发展的蓬勃力量。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我们紧密对接各国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可圈可点,中老铁路成功运营,雅万高铁顺利推进,非洲、拉美多国的公路、机场、港口升级扩建,都浸透着中国援外人的辛勤和汗水。菌草、杂交水稻、青蒿素、“光明行”等“小而美”品牌广受赞誉。中国在亚非欧三大洲29个国家建立33个鲁班工坊,为共建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助力当地产业发展。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列出“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等,已取得重要积极进展。

高效开展人道主义援助。在别国遭受人道主义困难时,中国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新时代十余年来,中国共向70多个国家提供1000多次紧急援助。面对世纪疫情,我们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向153个国家、15个国际组织提供大批抗疫物资和疫苗。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为缓解加沙人道主义灾难,中国提供多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宣布,在前期1亿元人民币基础上,再提供5亿元人民币援助,用于支持缓解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和战后重建。2023年以来,中国连续向亚非拉3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民众。

积极分享治国理政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我们一体推进“硬援助”与“软援助”,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支持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授人以渔”,加强人才培养,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红利。70多年来,中国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多万各类治理和技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成立的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8年来已为70多个国家培养400多名硕士博士,他们已成为将本国国情与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相结合的探索者、先行者。未来5年,中方将继续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量身打造有针对性的来华培训项目,或派专家赴当地开展培训,扩大受众面。

注重开拓三方和多方合作。进入新时代,中方在推进双边合作的同时,注重拓展三边、多边合作。我们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20多个国际组织在减贫、粮食安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合作,在近60个国家实施140多个项目,受益人数超过3000万。我们致力于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对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合作持开放态度,同欧盟、日本开展援外透明度、监督评估对话,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盖茨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展三方合作。

2024年4月19日,在所罗门群岛瓜达尔卡纳尔省,当地村民搬运中国援助宽带网络项目所需物资。(新华社图片)

推动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变乱交织。乌克兰危机和加沙冲突延宕,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挫折,粮食安全、人道主义危机叠加共振,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挑战接踵而至,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发展合作领域南北博弈加剧,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寻求共同发展意愿上升,更加积极主动地谋求国际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援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全链条管理的战略部署,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推动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展现新气象,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全力服务元首外交和总体对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对外工作的最高决策者和总设计师。我们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资源投入的重要承诺,以及在多双边场合宣布的一系列重大援外举措,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要加快从做得多说得少向讲好中国援外故事、宣介好中国政策主张、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转变,持续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和世界意义。

重点推进“全球南方”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布,中方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项举措,展现了中方与所有南方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推动“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坚定决心。中国是“全球南方”当然成员,坚定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我们将深度对接各国、各区域发展战略,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用好全球发展项目库、资金库以及专项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办好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打造引领全球发展合作、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金字招牌。

持续引领国际发展合作。初心如磐,笃行不怠。我们将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大同联合国等多边机构的对接合作,深入参与国际发展合作规则制定,聚焦项目、资金两大发展瓶颈,推进全球发展治理体系改革。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平台,与各国一道,采取切实措施,加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形成“后2030”全球发展新思路。全球发展倡议是包括全球南方、北方国家共同发展的倡议,欢迎各国共同参与。我们将继续推动南北对话,呼吁发达国家率先履行发展援助和气候融资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支持。

加快国际发展合作提质升级。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我们将持续推进从政府间的双边、单向、政府资源为主的传统援外,向多双边结合、多主体参与、多方向对接、多资源投入的国际发展合作提质升级。丰富发展融资渠道,援外、投资、贸易协同发力。继续广泛调动工商界、学术界、民间社会多元主体力量,汇聚最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合力。全面提升我国开展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现代化治理水平,助力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代世界》(2024年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