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解读
新华社记者 郑明达、王宾、成欣
这是8月19日在银川拍摄的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世界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坚信,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让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以大国领袖的担当和胸怀,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为国际社会团结抗疫注入信心,为全球共同发展指引方向,为因应世界变局擘画蓝图,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3月18日,首届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这是采购商在一家3C产品展位前了解展出商品。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勇担历史责任 回答时代课题
这是继去年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后,习近平主席再度出席联大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8年11月10日,人们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每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必须以信心、勇气、担当,回答时代课题,作出历史抉择。”时隔一年,再次亮相联合国讲坛,习近平主席把脉国际大势,用四个“必须”指明人类前进的正确方向——
“我们必须战胜疫情,赢得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斗争”;
这是8月31日在北京拍摄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钢园展区。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我们必须复苏经济,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我们必须加强团结,践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
“我们必须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4月13日,X9041次中欧班列(西安)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这是2021年陕西开行的第1000列中欧班列。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战胜疫情、复苏经济、加强团结和完善全球治理都是当前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这四个‘必须’,有助于各国政治领袖洞悉时代大势,采取符合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
什么是各国人民的利益所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说,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
这是9月6日在埃及吉萨的埃及生物制品与疫苗公司疫苗生产厂拍摄的疫苗生产线上的新冠疫苗。2021年4月21日,中国科兴公司与VACSERA公司签署在埃及生产科兴新冠疫苗的协议。5月21日,埃及从中国采购的首批科兴疫苗原液运抵开罗,埃及由此成为非洲大陆第一个同中国合作生产新冠疫苗的国家。新华社发 艾哈迈德·戈马 摄
陈凤英说,习近平主席面向各国政治家提出四个“必须”,着眼的是全人类共同未来,顺应了时代的呼声和人民的选择,展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勇气、责任与担当,有助于为各国共克时艰提振信心。
提出中国倡议 推动全球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
9月18日,工作人员在科特迪瓦阿比让国际机场转运中国国药集团供应的新冠疫苗。中国国药集团通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供应科特迪瓦的81.6万剂新冠疫苗分别于9月17日和18日运抵阿比让。新华社发 伊万·宋 摄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呼吁各方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陈凤英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这六个“坚持”蕴含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经验,呼应了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为各国聚焦发展、团结发展、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5月7日,中国医疗专家组在老挝万象的一处新冠病毒采样点考察。新华社发 农丽春 摄
阮宗泽认为,六个“坚持”针对全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系统阐释了为什么要发展、向什么要发展,以及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围绕全球发展中的诸多具体问题,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中方主张。
陈凤英表示,这些主张同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契合,体现了中国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知行合一,特别是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主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为各方树立了榜样。
2020年9月2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一个核酸检测取样点,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与当地工作人员合影。新华社发(专家组供图)
分析人士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孙敬鑫说,眼前的困难一再提醒世人,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发展领域尤为如此。“我们的观点是,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20年6月1日,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一所收治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帮助当地同行整理防护服。新华社发(专家组供图)
“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体系,必将有力引领新阶段的全球发展新实践。”孙敬鑫说。
弘扬多边主义 引领进步潮流
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国际关系中的一些动向令人担忧:冷战思维沉渣泛起,强权政治逆流横行,一些国家热衷于以意识形态划线,打造地缘争夺的小圈子。
“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民主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而是各国人民的权利”“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
1月3日,在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郊区的利德成集团厂区,工人们在房顶组装光伏模组。从2020年开始,中资制衣类企业——利德成集团在其位于孟加拉国达卡的厂区内建设光伏电站,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新华社发
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呼吁践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为国与国和平和睦和谐相处指明现实路径。
孙敬鑫认为,这些主张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呼应和升华。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方在联合国讲坛上提出上述主张,道出了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心声。
这是2020年5月11日航拍的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发电板的资料照片。中企承建的阿根廷高查瑞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于2020年9月26日获得当地电力市场管理机构许可,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新华社发(上海电建阿根廷高查瑞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项目部供图)
“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通过三个“只有”,习近平主席表达中方对联合国事业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
陈凤英表示,去年9月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只有一个体系”和“只有一套规则”,此次又加上“只有一个秩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这是2020年7月24日在老挝拍摄的中老铁路班纳汉湄公河特大桥。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新华社发 潘龙柱 摄
“当前,个别国家打着‘重回多边主义’的旗号,声称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强加于人,用少数国家的‘帮规’取代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则。习近平主席重申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正本清源。”她说。
今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50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又在“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一新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的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定位。
这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2019年1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运营的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新华社记者 吴鲁 摄
阮宗泽表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当之无愧。无论是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还是始终致力于推动新冠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近年来,向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已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鲜明特征。
“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提供者,正是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不断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展现负责任大国风范、担当的真实写照。”阮宗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