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骁、罗慧芳,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是各国在发展进程中必须携手面对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淀了中国积极探索的先进经验,持续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思路。
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提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时刻彰显了中国引领世界共赴绿色未来的大国担当。当前,面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应充分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为实现美好愿景贡献更大力量。
一、推动新时代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度汲取中国传统哲思智慧,承续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反映出新时代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这一理念深刻洞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既贯通古今、融通中外,又紧密结合中国特色与国际需要,具有面向世界广泛传播的重要价值。
汲取传统的观念自信。中华文明孕育了跨越数千年的生态文明思想资源。《荀子·天论》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表明古人对“自然之和”与“人群之和”之间客观规律的认识及把握。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著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其观念内核便是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易经》《老子》等古籍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记述及其蕴含的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彰显了和谐共生理念深厚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传统生态观、哲学观形成多层面的契合,对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哲学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
承续升华的科学思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是社会的自然,生态问题的解决要重视人类劳动的社会实践形式,通过实践来实现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福斯特提出,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类是自然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着紧密联系。一方面,将被动应对、修补式的生态观变为主动变革、预防式的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指明了一条凭借生态文明之路增进人类福祉的具体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吸收、承续和升华,为融通中外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了科学思路。
成效显著的发展指引。西方的生态现代化强调通过生态实现经济收益,或以经济的方式提升生态效率。中国式现代化则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文明观、生态观,强调通过生态与经济的双向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念还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局限,在以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等为代表的全球性议题中充分展现出柔性特质,为该理念的传播与实践营造了良好氛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所承诺的“双碳”目标,丰富了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为国家自主贡献提供了正确的路径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中国从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维度凝练了新时代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二、中国方案直面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加剧,治理赤字不断加重。全球气候治理正处于“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迫切需要以行之有效的方案推动全球合作走出困境。与此对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业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尤其是,中国绿色发展与全球环境治理进程紧密关联,中国方案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与广阔前景。面对美国再度退出全球气候治理的局面,中国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主动作为,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多极化进程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当然,人类社会在理念认知与实践成效方面仍面临诸多复杂挑战。回望历史,“中国威胁论”“中国污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的主流批判逻辑框架,这种论调忽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的因果联系,否定中国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正确动机,并对中国雄心勃勃的气候承诺持怀疑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之际,西方国家的大语言模型在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讨论中极易形成“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从而传播误导性信息,干扰舆论秩序,影响海外民众对于中国所倡导理念的好感及信任。
尽管推动实现气候治理的方式或存差异,但是东西方文化中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存在相通之处,对于共同价值的认可能够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跨文化交流、促进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观基础。例如,作为联合国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中华民族长期经验智慧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底蕴,其精妙的“天人合一”智慧还可以为全球环境保护与气候治理提供丰富启示。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掘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生态文化资源,提炼和传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并将气候治理、生态保护等议题转化为海外民众愿意了解、便于理解的美丽中国故事,必将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更多智慧,对世界各国借鉴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增进共创绿色美好未来的团结互信
2025年是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全球各国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全球气候治理任重而道远,在此情况下,我们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为目标,不断增进中外交往,持续强化国际社会认同,凝聚多方共识合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地球生命共同体,携手各国共创绿色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夯实中国气候治理的坚实基础。我们要通过举办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搭建中外对话平台,让更多国家看到并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决心与行动。中国以平等协商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议题讨论,在求同存异中推动扩大共识、减少误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氛围。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合作机制的深化,在技术研发、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等多方面与全球南方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帮助其提升气候适应与减缓能力,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国担当,促进了各国携手并进。
讲述中国气候治理的精彩故事。中国不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等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上取得了突出性成就,而且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分享了诸多宝贵经验。我们通过拓宽气候治理成效的叙事版图,发掘南南合作中推动绿色发展与可持续经济社会实践的生动故事,讲好中国在全球民众共同关心的气候治理议题中“授人以渔”、共塑绿色未来的特色故事,大大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世界各国日益清楚地看到,中国是切实建设生态文明的负责任大国,是各国应对气候挑战、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重要伙伴。
实现中国气候治理的共情表达。有关专家指出,从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批人被称为“Z世代”,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等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共同命运是以“Z世代”为代表的“数字原住民”最为关注的议题,他们尤其关注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之间的联系。我们以人类共同命运为出发点,用更具温度和感染力的方式介绍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理念与行动,搭建了与海内外“Z世代”及其他民众情感共鸣的桥梁。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邀请世界各国超1亿名网友点燃“数字火炬”,成为中国努力推动碳中和的实证,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未来,我们将继续用好先进数字技术,持续生动阐释自然发展与个体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中外价值相通的理解深化为情感交融的表达,与世界各国共同续写全球气候治理新篇章。
(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