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同列支敦士登摄政王储阿洛伊斯就中列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强劲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时畅 发布时间:2025-09-17
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强劲动力

许利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举办,45个国家约3200家企业参展,中国和东盟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逾千名代表出席峰会。本届盛会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新机遇,为提升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凝聚更多新共识,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强劲动力。

迈向日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周边是我国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今年4月举行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作为今年元首外交的开篇之作,4月中旬,习近平主席应邀访问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密集出席近30场活动,推动达成上百项合作成果,推动中越关系再出发、中马关系再提质、中柬关系再升级,助推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落地生根,擘画中国同周边国家共促稳定繁荣新图景,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东博会和峰会是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深入发展、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台。自2004年以来,东博会、峰会已连续举办21届,建立起覆盖产能、港口、金融、海关、农业、标准化等40多个领域的“10+1”合作机制,发布《南宁宣言》《南宁共识》等百余份重要文件,成为深受欢迎的区域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本届盛会将举办2025中国-东盟建设部长圆桌会、中国-东盟工业部长圆桌会、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等13场高层次会议活动,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工业、AI、卫生、农业、减贫、职业教育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方迈向日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助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21年来,东博会和峰会见证和推动了中国与东盟的发展合作。在贸易合作领域,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5个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额均突破千亿美元。

在投资合作领域,截至2025年7月,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工程承包额达4800亿美元。中马“两国双园”、中印尼“两国双园”、雅万高铁、中老铁路、金港高速公路等成为双方发展合作的旗舰项目。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走在其他区域合作的前列。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首次系统性构建覆盖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全链条合作框架,实现规则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实施,进一步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澜湄等次区域合作以项目合作为抓手,多头并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走深走实。

本届东博会和峰会的主题是“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助建命运共同体”,除了聚焦经贸合作,集中展示中国同东盟国家合作的成果外,还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有含“AI”量高、含“商”量高、含“新”量高、含“金”量高的新特点。面对人工智能等科技大潮,各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本届盛会新设人工智能专馆,华为、阿里云、奇安信和科大讯飞等近200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初创团队将集中亮相,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一些硬核AI产品将在此首发。本届盛会还将举办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国际合作发布倡议及研究报告,宣布成立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这些都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的前沿领域,将为双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引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向前迈进。

携手改革完善全球治理

面对霸权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治理赤字不断加剧的情况,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明确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和路径,这与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任务等高度契合。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夯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互信基础。全球治理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协商一致的东盟方式相契合,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照顾彼此舒适度的亚洲相处之道。作为东盟主要对话伙伴国,中国反复重申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这极大地增强了东盟的战略自主性与双方的政治互信。

弥补新的疆域治理缺位,拓展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当前,气候变化、数字鸿沟等问题日益突出,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外空等新的疆域治理缺位。中国与东盟合作是“10+1”合作机制最具内涵、最成功的一对合作机制。针对气候变化,中国与东盟已将其纳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6—2030)》等发展规划进行合作治理。针对数字鸿沟,中国与东盟正在探索促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数字治理,形成以非对称互惠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在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外空等领域,中国与东盟正在促进人工智能治理政策法规交流和对话,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能力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合作等。

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彰显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地区和全球性意义。中国与东盟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合作,通过中国-东盟(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10+8)等现有区域合作机制,针对地区乃至全球性议题发出共同声音,提出共同方案。这不仅强化了区域韧性与战略自主,更向世界展示了以合作而非对抗、以开放而非封闭、以融合而非脱钩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典范。

21年来,历届东博会和峰会共有201位中外领导人、4100多位部长级贵宾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累计举办300多场部长级高层会议论坛,不仅推动区域内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贸合作、促进民心相通,还就地区和国际事务交换意见、形成共识、发出声音。本届盛会将继续保持政治外交高规格,积极践行全球治理倡议,邀请各国政商学界和国际组织代表就加快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加强AI国际合作、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等凝心聚力,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强劲、更为紧密,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 12版)


【责任编辑:时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