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非,山西大学
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提出的又一具有战略高度的重大全球倡议,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该倡议立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直面“构建何种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治理赤字、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进一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全球治理倡议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倡议的五大核心理念,即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不仅承载着国际关系的道义责任,也是制度建设与机制设计的重要支撑。主权平等强调国家不论大小均享有平等权利,是对“少数国家垄断话语权、规则制定存在不对称性”现象的制度性回应;国际法治作为根本保障,要求全面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反对双重标准和强行施加规则;多边主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巩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核心作用,抵制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蔓延;以人为本将全球治理的核心关切提升至对人民福祉与整体利益的切实保障,凸显治理成果的普惠性与包容性;行动导向则强调在制度与政策中落实理念,切实应对气候变化、数字鸿沟、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这一系统性的价值框架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确立了清晰的方向,确保改革进程在理念引领与制度构建之间实现协同与良性互动。
全球治理倡议直指当前全球治理中突出的“四大短板”问题。一是针对代表性短板,即发展中国家长期被边缘化、代表性和话语权不足的问题,倡议主张坚持主权平等和践行真正多边主义,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实质地位;二是应对权威短板,即国际法和多边规则执行乏力、安理会执行机制屡遭削弱和权威性遭到侵蚀等问题,倡议强调恪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反对强权政治和选择性适用国际规则;三是回应有效性短板,即多边机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效率低下、行动迟缓的问题,倡议倡导以行动为导向,加强机制协调,提升治理效能;四是应对信任短板,即国际冲突频发、国家间互信基础薄弱的问题,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反对霸权主义与单边行径,为重建国家间和人民间信任提供了理念指引与制度支撑。总之,全球治理倡议精准切中国际秩序的核心困境,其理念构建与机制设计直指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层次问题。
全球治理倡议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实现系统性与结构性改革。首先,倡议重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强调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权威,有助于抵制单边行动、推动国际秩序回归法治与规则正轨;其次,倡议呼吁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与发言权,支持提升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关键国际机构中的决策参与度,推动资源分配与议程设置更加公平合理;第三,倡议推动多边机制改革与效能提升,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增强其代表性与执行力,强化其在公共卫生、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全球协调功能;第四,倡议高度重视新兴领域的规则构建与协同治理,主张在广泛国际共识基础上制定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外层空间等新兴领域的国际规则与标准。这些制度层面的调整与创新,将有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与高效的方向演进。
全球治理倡议突出强调将宏观理念转化为务实行动。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中,该倡议与倡导互利合作的“上海精神”高度契合,推动各方在安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并为成员国提供政策协调与资源共享的平台。倡议提出加强政策沟通、机制对接、资源整合与公共产品供给,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治理架构,推动全球治理从理念倡导迈向制度落实,并强调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合作模式。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倡议主张强化多边合作与责任共担,推动制度安排不断完善并切实转化为政策行动,同时鼓励探索新的治理工具和机制创新。全球治理倡议以务实合作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全球性挑战,并将共同愿景转化为可检验、可共享的实际治理成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实践经验。
全球治理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该倡议十分及时,十分关键,顺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符合当今世界的紧迫需求,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被视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倡议不仅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制度性话语与国际影响力,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重申联合国核心作用、恪守国际法治原则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倡议有助于凝聚多边共识、抑制单边主义倾向,弥合国际秩序中的碎片化,减少不确定性,并为各方在实践中探索有效合作机制提供制度参考。在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背景下,全球治理倡议将为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持续动力,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稳定、公正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 陈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