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恬瑞,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苏联作为欧洲战场的中流砥柱,以超过2700万军民伤亡的惨重代价,通过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标志性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二战战略态势,为击败纳粹德国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然而,这段以钢铁与鲜血铸就的历史,在美国的二战史叙事中却经历了复杂“变调”:从二战期间的“盟友赞歌”,到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批判”,再到后冷战时代的“价值消解”,美国对苏联二战贡献的评价始终随自身战略需求摇摆,其背后折射的正是“历史叙事服务于美国现实政治”的深层逻辑。
一、美国对苏联二战叙事的阶段性演变
(一)二战时期:盟友视角下的“肯定”叙事
二战期间,美苏同为反法西斯同盟核心力量,出于凝聚同盟共识、共同抗击法西斯的现实需求,美国对苏联的二战叙事整体偏向正面,形成短暂的“盟友”叙事。该时期,美国不仅通过好莱坞推出《莫斯科任务》《北极星》《俄罗斯之歌》等苏联题材电影,以影像为载体歌颂苏联军民反抗纳粹的英雄事迹,还在舆论传播中刻意淡化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分歧。例如,美国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苏联描述为“资本主义化的国有社会主义体系”,试图剥离其共产主义标签,避免意识形态分歧干扰战时团结,让叙事精准服务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目标。
(二)冷战初期:意识形态敌对下的“对抗”叙事
冷战“铁幕”降下后,美国迅速转向“对抗”叙事。1948年至1962年间,好莱坞推出上百部以攻击苏联制度、渲染“苏联威胁”为核心主题的电影。其中,1950年电影《空投艳史》借爱情故事影射苏联实施柏林封锁的“险恶用心”。同期,美国国防部还联合“自由十字军运动”组织制作教育片《钟声》,大肆渲染“苏联威胁论”。此外,美国还汇编德国外交部文件,重点炒作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试图将二战爆发的责任转移至苏联。
(三)赫鲁晓夫至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内部反思下的“扰乱”叙事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批判斯大林,美国借此将苏联这一自我反思行为歪曲为“苏联体制全面失败”的论据,大肆宣扬“斯大林时期的军事胜利源于偶然因素,而非制度性优势”,扰乱苏联民众的历史认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逐步中止二战历史的深入学术研究,并严格限制相关军事历史书籍出版,但美国已利用苏联内部历史反思的间隙打开突破口,在国际上营造“苏联历史不真实”的舆论氛围,为后续否定历史埋下伏笔。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颜色革命下的“颠覆”叙事
在戈尔巴乔夫推动下,大量苏联二战档案被公开,如1940年卡廷事件档案被选择性公开,美国借机强调苏联与纳粹的“共谋性”,削弱苏联二战的道义基础。这些档案迅速颠覆苏联历史的官方叙述,而新的权威叙事未能及时建立,导致苏联长期维持的官方话语体系濒临崩溃。美国还赞助各类学术研讨会,如陆军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赞助的苏德战争初期历史研讨会等,还出版相关文集,极力瓦解苏联的二战话语体系。
(五)冷战后至今:地缘竞争下的“歪曲”叙事
苏联解体后,随着美俄地缘竞争加剧,美国对苏联二战的叙事彻底进入“全面否定”阶段。在舆论层面,美国之音等官方媒体发难,公开质疑苏联2700万军民伤亡数据的真实性,恶意抹杀东线战场的巨大贡献;2020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更在《欧洲胜利日:庆祝与反思时刻》声明中,将“二战罪魁祸首”的标签强行扣在苏联头上,彻底扭曲历史事实。在文化层面,美国好莱坞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大肆渲染诺曼底登陆的战略意义,却对俄罗斯拍摄的《斯大林格勒》等还原东线战场的二战题材电影施加传播限制,阻挠其进入西方市场,通过文化霸权强化“美国主导二战”的错误认知。在国际影响层面,在美国推动下,波兰、乌克兰等东欧国家纷纷拆除境内苏联红军纪念碑,篡改本国历史教科书,将曾解放本国的苏联从“反法西斯解放者”恶意歪曲为“侵略者”;2024年诺曼底登陆80周年纪念活动中,美英法等西方国家领导人聚焦盟军在欧洲战场的协同作战,对苏联贡献避而不谈。
二、叙事“变调”的特征
其一,叙事的工具性极强,服务于地缘政治需求。美国对苏联二战叙事的“变调”,始终与美苏(俄)地缘战略关系“同频共振”:二战时期,美苏结成反法西斯临时同盟,搁置意识形态差异,构建“盟友共同体”形象;冷战开启后,美苏从“利益协同者”转为“全球对抗者”,叙事转向“意识形态对立”,抹黑苏联二战角色,为北约对抗华约提供舆论正当性支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美国全球霸权的潜在制衡力量,叙事升级为“彻底否定苏联贡献”,以此消解俄罗斯的二战道义资本。
其二,手段隐蔽多元,多领域渗透形成协同。在学术领域,美国通过选择性汇编史料、赞助倾向性研究、接纳伪史学观点,从“历史根基”层面削弱苏联二战叙事的合法性;在文化领域,借助好莱坞电影、教育纪录片等大众文化载体,使叙事立场具象化,潜移默化影响公众认知;在舆论领域,通过美国之音等官方媒体及西方主流媒体,扩散“质疑苏联牺牲数据”等观点,形成舆论声势。这三大侧面相互配合:学术为叙事提供“理论依据”,文化为叙事打造“传播载体”,舆论为叙事扩大“影响范围”,最终实现对苏联二战历史形象的系统性“改造”。
其三,伺机借势发力,利用苏联内部矛盾。美国捕捉苏联内部开展历史反思的关键节点,将其转化为实施外部叙事颠覆的“突破口”。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刻意放大苏联历史叙事中的“内部裂痕”,把苏联的自我反思异化为“自我解构”的弹药,使美国扰乱苏联叙事的行为具备“以苏证苏”的迷惑性,最终达成“苏联自我否定、美国叙事填充”的目标。
其四,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长期推进叙事“改造”工程。美国对苏联二战叙事的“变调”,是一场持续80年的长期叙事“改造”工程。无论是电影创作、学术研究还是舆论宣传,美国始终围绕“霸权护持”核心目标,通过持续的信息输出与认知塑造,让“美国主导二战”“苏联需承担二战责任”等错误观点逐渐固化为部分国家和人群的“常识”,致力于重构二战历史共识。
三、叙事“变调”的战略意图
首先,服务于遏制俄罗斯的长期战略。“伟大卫国战争”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核心象征。美国通过否定苏联二战贡献,试图从历史根源瓦解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削弱其国家凝聚力,为后续战略施压奠定认知基础;同时,刻意对苏联与纳粹德国进行“道德模糊化”操作,为西方对俄制裁制造“历史依据”,掩盖地缘竞争的真实意图。近年来,美国更将俄方合理的战略安全诉求抹黑为“意图恢复苏联势力范围”,沿用冷战时期“借历史叙事遏制对手”的成熟策略,为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构建合理性。
其次,构建“美国中心”二战史观,为霸权寻求历史合法性。美国通过叙事“变调”不断夸大自身二战作用。从冷战时期强调《租借法案》“拯救苏联”,到后冷战时代将诺曼底登陆塑造成“二战欧洲战场唯一转折点”。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贬低和抹杀苏联贡献,抬高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根本目的是为自身在战后充当全球事务“领导者”赋予历史合法性,使其他国家在潜意识下接受美国霸权,拥护美国全球战略。
第三,重塑全球二战记忆框架,巩固西方阵营并拉拢国际舆论。一方面,美国通过叙事“变调”,强化西方阵营在历史认知上的共性与凝聚力。在北约盟友体系内,淡化部分欧洲国家对“苏联合作抗德”的历史记忆,减少因历史认知差异引发的阵营内部分歧,确保西方在对俄战略、全球治理等议题上立场协同。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施加舆论影响,尤其针对历史认知尚在形成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舆论场营造有利于西方的话语环境。
四、苏联二战贡献的客观价值与世界意义
历史真相是全人类的共同记忆,无论美国叙事如何“变调”,苏联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中流砥柱的历史地位,始终建立在铁证如山的史实基础之上。
从军事贡献来看,苏联是扭转战局的决定性力量。苏联作为二战欧洲主战场,独自抵挡德军近四分之三的陆军力量。据权威统计,苏德战场上被歼灭的德军约417万人,占德军总阵亡人数的77%;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三大关键战役,彻底改变战争走向。此外,苏联在抗击德国的同时,还在亚洲战场沉重打击日本关东军,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进程。
从国际影响来看,苏联是战后国际秩序构建的关键支柱。1945年2月,苏联参与主导的雅尔塔会议,不仅敲定联合国成立的核心方案,更确立“大国一致”等原则,为战后全球治理与和平稳定搭建基本框架。同时,苏联的胜利还打破了帝国主义霸权体系,其倡导的民族解放思想席卷全球。1945年至1991年间,90余个亚非拉国家借势摆脱殖民枷锁,终结延续数百年的旧殖民格局,深刻改写20世纪世界政治版图,为国际秩序注入平等化、多极化基因。
从精神价值来看,苏联人民所展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苏联在二战中展现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并非个别英雄的孤立壮举,而是全民参与的集体行动,军人与平民携手,妇女、儿童、老人均踊跃参与抗德。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背景下,苏联军民展现出惊人的精神韧性与生存毅力,这种“绝境中坚持劳动与战斗”的不屈意志,是“精神力量战胜物质极限”的鲜明例证。
历史不可能永远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二战的血泪记忆更不容篡改。美国对苏联二战叙事的“变调”和歪曲,本质是篡改历史,旨在通过实施话语操控维护其全球霸权。然而,任何试图通过歪曲、篡改历史而延续霸权的行为,终将被历史唾弃,也必然遭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反对与坚决抵制。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当下,捍卫苏联二战的伟大历史贡献,既是对死难者的告慰,更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定守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唯有铭记各国在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警惕一切篡改历史、消解共识的图谋,方能筑牢和平与正义的精神基石,这也是人类文明走出战争阴影、迈向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 陈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