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丹麦奥尔堡大学国际关系学兼职教授
导语:在长达14年的反抗日本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然而西方教科书却很少提及中国作出的巨大牺牲。现在,中国的历史贡献应当获得应有的承认。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团结。阅兵式展示的先进武器装备彰显了中国在国防和科技事业上取得的巨大进步。这场盛典既昭示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也展现了其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国担当。同时,此次纪念活动提醒我们:要铭记中国抗战的历史,决不能忘记中国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作出的巨大牺牲。
一些西方媒体和西方评论员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解读此次纪念活动,将其诬蔑为“威权统治拉拢人心的活动”。然而中国始终奉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近年来,中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强调全球合作、共同发展、共担责任,拒绝在国际关系中按价值观划线或进行意识形态对抗。具体到实践中,中国致力于在平等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关系,并将此次纪念以及类似活动都变成包容共赢而非对抗排他的平台。
中国对两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大贡献,在西方的历史叙事中仍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西方的历史记录着重突出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和英美部队在二战中的关键作用,却极少关注中苏两国为盟军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历史记录表明,中国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被冷战时期的西方叙事刻意淡化,尽管中国作出了重大牺牲。
事实上,西方的这种历史“遗忘”甚至可以追溯至更早时期。以一战为例,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19世纪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后闭关锁国和国内动乱的终结,为20世纪中国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基础。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为后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深刻转型,包括深度参与国际体系、吸收新思想、受到全球力量调整和新趋势影响等,也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国日渐崛起为现代国家。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宏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在一战期间曾向法国和比利时派遣逾10万劳工支援西线战场,其中大约2000人已长眠于法兰西土地?又有多少人了解,另有4万华工在此期间被派往法国各地,参加工厂生产、挖掘战壕、在码头和铁路站场挥洒血汗搬运弹药,还有数百名中国学生担任翻译人员?
当欧洲列强深陷一战泥潭时,日本趁机扩大其在亚洲的影响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日本得以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日本掌控整个亚洲的野心也日益显露。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却成为主要受害国之一。巴黎和会给了中国惨痛教训,使得中国坚信,决不能再完全信任或依赖西方列强,中国必须另辟新路,找寻志同道合的新伙伴。
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和后来苏联诞生,激励中国开启革命转型,并努力摆脱西方殖民影响。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战对中国历史来说是“旧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开始”。它为中国重新确认身份认同、重新定位国际角色提供了动力与契机。
在二战中,中国对盟军获胜发挥了巨大作用。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就牵制了大量日军。这场持久战将日军主力死死钉在中国战场,减少了日本的战略选择,也减少了日本对其他战场的资源投入。因此,中国学者强调:将二战起点定为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无疑忽视了自1931年东北三省沦陷以来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西方史书必须增加或调整相关内容,承认中国早期所进行的持续抗战。
从标志全民族抗战开端的1937年七七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每年在华兵力与其总兵力的占比,最低时约为35%,最高时则超过90%,八年间平均维持在70%以上。这种大规模部署消耗了日本军力与资源,极大缓解了苏联北方战线及太平洋、欧洲战场盟军的压力。若无中国持久抵抗,日本可能在1941年德国侵苏后调遣重兵进军西伯利亚,或增援太平洋岛屿阻滞美军推进。因此,中国战场为同盟国最终击败法西斯主义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然而,这份重大贡献却时常被刻意低估。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叙事通常秉持反共的傲慢态度,刻意淡化中苏两国为同盟国胜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转而将美英塑造为二战胜利的主导者。西方社会鲜有人知道这样一个令人震撼的真相: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苏联则有2700万人伤亡。西方几乎从未清楚认识到中苏两国所作出牺牲的巨大规模。因此,要全面理解二战成果,不仅要承认西方国家的贡献,而且要认识到中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次纪念活动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次盛大纪念既是中国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向全世界发出明确宣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审核:李小华 张丽颖 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