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同列支敦士登摄政王储阿洛伊斯就中列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
首页 > 外交研究 >

弘扬“上海精神”,凝聚“上合力量”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5-09-03
弘扬“上海精神”,凝聚“上合力量”

钟点,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海河奔涌,涛声浩荡。2025年金秋时节,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成功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弘扬“上海精神”、推动上合组织发展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坚持求同存异、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公平正义、坚持务实高效”的重要主张。这“五个坚持”同“上海精神”一脉相承,赋予“上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上合发展擘画新蓝图,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上海精神”源于亚洲沃土,却跨越地理疆界,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精神旗帜。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不仅是上合组织的长期坚守,更是成员国能够风雨同舟、携手前行的最大公约数。这一股由“上海精神”凝聚而成的“上合力量”,在动荡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显得弥足珍贵。

“上海精神”秉持建立初心

从世纪之交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到今天横跨亚欧非的27国大家庭,上合组织已成长为当今世界人口最多、幅员最广、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合作组织,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

“上海精神”从一开始就与和平与合作紧紧相连。上世纪90年代,冷战阴霾未散,边界问题复杂敏感,中国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一道,以建立互信为先导,签署削减边境军事力量协定,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历史遗留边界问题。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随后,六国元首举行了首次会晤,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4年来,边境地区军事领域互信机制的建立,展现出以互信代替猜忌的共同意志;打击“三股势力”的联合行动,凝聚了以团结对抗威胁的共同使命;共建“一带一路”的蓬勃实践,诠释了以互利实现繁荣的生动图景;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缔结,标志着平等协商、世代友好的庄严承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提出,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实践,无一不是“上海精神”的生动写照。

“上海精神”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的历史沉渣,为上合国家世代友好凝聚力量。正是因为坚守“上海精神”,上合组织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在应对安全威胁、推动互联互通、深化人文交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等领域不断取得开创性成果。

“上海精神”展现责任担当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赤字、安全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交织叠加。单边主义抬头,强权政治横行,集团对抗和文明冲突的陈旧思维仍在作祟。人类社会究竟走向分裂还是合作、走向对抗还是共赢,已成为时代之问。越是风高浪急的时刻,越需要“上海精神”的定力与担当。正是这种定力与担当,汇聚起成员国共同应对挑战的“上合力量”。

“上海精神”强调互信,在外部压力和安全威胁面前,帮助成员国坚定守望相助、相互支撑,筑牢集体安全的坚固屏障;强调互利,在保护主义、零和博弈抬头之时,使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国家依然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前行;强调平等,在少数国家企图垄断规则、操控秩序之际,为大小国家搭建对话平台,让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真正落在实处;强调协商,在一些国家动辄诉诸强制和胁迫时,让合作始终通过共商凝聚共识,在共建中分担责任,在共享中实现互利;强调尊重多样文明,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时,让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交流持续深入,为不同民族和社会架起理解和信任的桥梁;强调谋求共同发展,与各国携手推动现代化进程,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上海精神”孕育务实成果

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24年来,“上海精神”孕育的合作之花,已在亚欧大陆结出累累硕果。

在安全领域,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合力应对各类威胁挑战,不仅在反恐、禁毒、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等领域形成合力,还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等新兴领域拓展合作,并于天津峰会上成立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和禁毒中心等“四个安全中心”,有力构筑地区安全共同体,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在发展领域,成员国发挥资源互补和市场潜力,2024年中国同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额达到5124亿美元的新高,显示出“上海精神”为互利共赢注入的强大动能。能源合作、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生根。此次峰会更是制定了6项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做出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政治决定,有力促进上合组织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领域,上合组织大学、文化和旅游之都、电视节、电影节、艺术节、马拉松、儿童画展、青年交流营等活动越办越红火,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30多支民间外交队伍越来越壮大。

在天津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计划在有需要的成员国实施1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今年年内向成员国提供20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未来3年对银行联合体成员行新增发放100亿元人民币贷款;从明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专项奖学金名额翻一番,实施上海合作组织博士生创新培养计划,共育学术科研卓越人才;未来5年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上海精神”不仅存在于文件和协议里,更活跃在校园、舞台、社区与工厂,成为人民之间真切可感的纽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正是“上合力量”的真实写照。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从黄浦江畔到海河之滨,从创立初心到时代旗帜,“上海精神”始终是上合组织团结合作的“根”和“魂”。它不仅是区域合作的精神纽带,更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坐标。弘扬“上海精神”,凝聚“上合力量”,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愿景照进现实,让和平与发展的阳光普照世界。这是中国的真诚呼吁,更是世界的共同期待。

(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