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同列支敦士登摄政王储阿洛伊斯就中列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上海精神:为国家利益最大公约数做加法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5-09-02
上海精神:为国家利益最大公约数做加法

田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俄欧亚所研究员

8月3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拉开帷幕,会议规模创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最大,2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会。此次峰会发表《天津宣言》和未来十年发展战略,对未来合作进行展望和部署。在安全领域,落地了“四个安全中心”;在金融领域,做出了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政治决定;在务实合作领域,设立了6个务实合作平台,制定了6项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此外,天津率先实现峰会100%绿电供应,预示着区域经济绿色转型与互联互通将成未来上合经济合作关键词。

本次峰会后,上合组织已包括10个正式成员国和17个上合组织伙伴,是全球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数据,2024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已超过20万亿美元,比组织成立之初扩大了13倍多。

上海合作组织植根于新型国际关系的平等、互利、开放、共赢理念,与传统的大国主导、制度同质、排他对抗的合作机制完全不同。上合组织不设主导国否决权,以协商一致原则保障中小成员话语权;以“安全—发展—文明”三位一体的内涵理念拒斥对抗性军事同盟,将反恐、能源、数字、生态、人文多领域纳入同一制度框架;以开放包容的“朋友圈”模式,广泛吸纳上合组织伙伴,对接“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联盟,形成跨地缘、跨制度的开放、复合的国际合作网络;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规则共定、成本共担、成果共享,为全球治理输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公共产品。这是冷战后首个以中国理念塑形、超越意识形态与地理边界、兼具安全与经济功能的新型多边机制,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制度范本。概括而言,上合组织的成功源于在所有参与国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基础上只做加法的“上海精神”。

第一,上合安全合作,以共同安全需求为最大公约数强化区域稳定“防火墙”。2001年以来,上合组织以反恐、反极端主义、反毒品为核心,建立地区反恐怖机构,举行“和平使命”联合演习,形成情报共享、联合执法、应急处突的上合一体化机制。2023年通过的《新德里宣言》将生物安全、数据安全、外空安全纳入合作议程,回应成员国对新型安全风险的关切。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机制持续协调涉阿难民、毒品外溢难题,以多边平台降低单边干预成本,有效遏制区域恐怖事件发生率,为各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第二,上合经贸互联,以互补产业链打造跨区域增长带,助力参与国经济发展。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宣言》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写入文件,继续研究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与现有发展基金形成“双轮”融资框架。据联合国数据估算,2024年上合成员国间贸易额达1.2万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8倍;中国对成员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突破12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12%。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推动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2024年交易额突破400亿美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200万个。

第三,上合安全发展协同,以制度耦合为“乘数”,持续释放区域治理红利。上合组织将安全合作成果转化为营商环境信用,参与国“安全—投资”正反馈持续提高。2014年9月,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与“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签署备忘录,为重大项目提供风险预警;成员国海关依托“绿色通道”将通关时间缩短40%,使农产品、机电产品运输成本下降20%。2019年在陕西杨凌启动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已累计培训2700余名来自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远程技术讲座覆盖5.1万人次。

毋庸讳言,上海合作组织覆盖地区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同时,百年变局中上合组织将共同安全扩展至粮食、能源、数据、生物安全等非传统领域的过程也注定充满挑战。

但是,如 《左传·隐公六年》所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上合组织的出发点是通过国际合作给参与国做加法,通过共创区域安全与发展的公共产品,助力参与国实现国家利益。因此,上合组织的原则与实践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肯定。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也提出,国际社会中没有霸权也能靠制度化协商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互信—互利”的制度化国际合作机制。

在加速到来的世界多极化时代,良性国际合作必须超越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必须尊重各国文化多样性与自主选择,必须致力于实现全球和区域共同繁荣。在这方面,以参与国国家利益最大公约数为基础的上海合作组织,无疑已经成为多极化时代国际合作的成功案例,正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持续作出新的贡献。

(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