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8月31日,印度总理莫迪赴华参加于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此系其时隔七年再度踏上中国的土地。莫迪此次来华标志着因边界冲突一度陷于低谷的中印关系逐渐回归正轨。在这一过程中,元首外交发挥了“防波堤”和“指南针”的双重作用,既未让中印关系在边界冲突后彻底脱轨,又指引两国重新走上“龙象共舞”的康庄大道。
从根本上讲,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对中印关系的看法高度一致,均认为两国是伙伴而非对手,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增进战略互信,相互成就彼此发展梦想。因而早在2018年,习近平主席就邀请莫迪总理赴武汉参加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美丽的东湖之畔与其进行不设议题的深入交谈。2019年,莫迪总理又邀约习近平主席赴印度金奈举行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武汉精神”“金奈愿景”一度成为中印关系中的热门词语,也成为两国关系昂扬向上的鲜明注脚。
然而,2020年6月爆发的加勒万河谷冲突给中印关系造成巨大冲击。它不仅中断两国诸多领域交流合作,亦使两国民众对对方的敌意认知显著上升。由此,中印关系长期陷于低谷之中。即便如此,两国领导人依然坚持从大局出发,不断强调恢复中印关系的重要性,并要求两国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保持沟通。2023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南非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就曾与莫迪总理进行简短会晤,强调双方应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妥善处理边界问题,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2024年10月,经过多轮外交和军事谈判,中印两国最终同意在边境地区所有点位脱离接触。同月,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举行会晤,一致同意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印关系,不让具体分歧影响两国关系大局,同时要重启各层级官员对话,推动两国关系早日重回稳定发展轨道。
此后,在两国领导人喀山会晤精神指引下,中印两国互动愈发频繁、关系日益热络。今年1月,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访华;6月,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和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先后来华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相关会议;7月,印度外长苏杰生来华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外长理事会;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长王毅访印。这些举动均系2020年以来首次,标志着长期深陷低谷的中印关系逐步回归正轨,弥散在两国之间的“乌云”逐渐散开。
回望中印建交75年来的发展历程,两国关系虽然起起伏伏、充满坎坷,甚至多次因边界争端爆发冲突,但最终总能渡过难关、不断向前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印关系的韧性,也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中印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
首先,在地缘上,中印两国是分不开、搬不走的邻居。这就决定了两国关系的本质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作为邻居,出现矛盾和分歧是常有的事,但关键在于如何管控分歧。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印关系本质是两个14亿多人口的相邻发展中大国如何相处的问题”。经历75年的风风雨雨,中印两国已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那就是两国要避免分歧成为争端,防止竞争变成冲突,要构筑良好的邻里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专注于自身发展。
其次,在发展领域,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口超14亿的发展中大国,发展始终是中印两国的根本任务。而在这一领域,中印两国基础深厚、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发展是两国最大的‘公约数’”。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质优价廉的原料、设备和中间产品为印度推进“印度制造”和加速工业化进程创造了极佳条件,而中国企业在印投资也为促进印度经济发展、增加印度国内就业岗位发挥重要作用。相信在破除地缘政治干扰和政治逻辑桎梏后,中印经贸合作的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最后,在多边场合和外交领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合作不仅符合两国自身利益,而且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自立自强具有深远影响。对此,习近平主席曾深刻指出,两国“要肩负起国际责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作出表率,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作出贡献”。在美国动辄利用关税对他国进行单边霸凌、全球多边主义体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中印两国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多边机制中加强合作,不仅将增进两国自身利益,而且有利于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风雨之后见彩虹,“龙象共舞”启新篇。相信中印关系在两国领导人共同指引下,在中印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将摆脱各种干扰与破坏,逐渐走出过去几年的阴霾,朝着互尊互信、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坦荡通途不断前进。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 陈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