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同列支敦士登摄政王储阿洛伊斯就中列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
首页 > 外交研究 >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抗战烽火到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5-08-29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抗战烽火到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

田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俄欧亚所研究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有着深刻的渊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本是孟子对士人进退之道的规箴,却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被历史逻辑塑造成民族与世界关系的总体取向。“独善”不是自私自利,更不是以邻为壑;“兼济”也不是越俎代庖,更不是强加于人。这两种行为的共同思想基础是践行人间正道,以身作则地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到今天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国在不同阶段里的作用不尽相同,却始终坚守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正道。

抗日战争是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历史锚点。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以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的巨大民族牺牲拖住日寇陆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最后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1937年,当日寇的铁蹄踏过卢沟桥时,中国只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30美元的穷国弱国。但是,即便“穷”到极点,中国人民仍然以血肉之躯“兼济”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共同事业。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窑洞对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彰显了即便是穷国弱国,也要担当守护天下责任的精神气概。1941年,在延安召开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以及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将东方各民族的反法西斯斗争推上一个历史的新阶段,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段历史回响。毋庸置疑,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1931年至1945年,在中国抗战中牺牲的苏联志愿队员超过200人、美国“飞虎队”队员超过2000人,中国远征军曾解救被围英军7000余人、上海接纳2.5万犹太难民,凸显了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本质。

1949年至1978年,冷战格局中的新中国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不同制度可以共存,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元共处的核心理念,向亚非拉新独立国家展示了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成为抵制战后“雅尔塔体系”和强权政治的中坚力量。抗战胜利后,中国满目疮痍,工业产值仅占全球1%,却于1950年毅然出兵抗美援朝,240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用197653名忠魂守住东北亚和平的大门。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引用《礼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名言,强调国家间应该求同存异,共谋和平与发展。新中国在建构“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全球南方网络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肯定。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为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赋予了充分的合法性。此后,中国迅速承担起更多国际义务。1973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约56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6.9%。1970年至1975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提供大额无息贷款,派出工程技术人员5万多名,其中60多人殉职,铸就了南南合作的丰碑。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改变自己对世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二十国集团峰会、参加全球气候谈判等行动,中国积极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与相关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改革,使其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发挥了国际体系重要改革者的作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国力实现了由“穷”向“达”的转变。中国没有走西方殖民扩张的老路,却用和平发展的方式把国内生产总值从3679亿元抬升到121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连续15年超过30%。中国更没有重蹈西方“国强必霸”的覆辙,而是用“独善”的勤俭为“兼济”的责任奠定可持续的经济基础。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货物进口年均增速11.3%。2001年至2017年间,据世界贸易组织估算,中国进口增长为各国创造了约1800万个就业岗位。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6.5万列中欧班列铺陈出新时代的“钢铁丝路”。2020年全球暴发新冠疫情,中国在本国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120天里向150个国家提供了22亿剂疫苗和1500亿只口罩,再次阐释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从战后国际秩序的改革者转型为新愿景的引领者,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倡议,并主动承担负责任大国的国际维和、抗疫合作、气候治理等国际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新时代中国致力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努力提供一套面向未来、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据世界银行2022年发布的数据,全球仍有7.35亿人挣扎在每天收入低于2.15美元的极端贫困线以下,这使得40年中让相仿数量人口脱贫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可资借鉴的范本。2022年,中国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增资10亿美元,50多个国家近200个项目由此启动。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已比工业化前高1.45℃,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以“兼济天下”的精神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占比51.9%,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七年全球第一。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让14亿多人口的中国成为全球80亿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试验田。

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从抗战胜利到今天的80年里,中国以自己的实践证明,无论“穷”还是“达”,中国都在把自身的命运榫卯进世界的命运。穷时以坚忍之“独善”守住文明底线,达时以共享之“兼济”拓展共同福祉。从抗战的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到坦赞铁路的60多位忠魂,再到22亿剂新冠疫苗的跨国支援,中国以同一种文化精神把自身的命运嵌入世界命运,而这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历史注脚,更在提示着我们,无论百年变局的世界风云如何变幻,“独善”与“兼济”仍将是中国与世界的彼此成就。

【责任编辑: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