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祎,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以巨大民族牺牲谱写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篇章,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在战争废墟上拔地而起,孕育了战后世界的繁荣稳定,确保了总体和平的基本格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长足进步。80年后的今天,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缘冲突此起彼伏,强权政治沉渣泛起,单边主义甚嚣尘上,国际和平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站在历史的关键路口,中国即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隆重纪念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胜利,坚定不移地践行捍卫人类和平事业的庄严承诺。
以史为鉴,坚守维护和平的真挚初心。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势力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最残暴、最丑陋的黑暗一页,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亿人口被卷入战争,各国军队和民众伤亡总数超过1亿人,经济损失高达4万多亿美元。在世界终于迎来和平曙光后,《联合国宪章》扉页所写的“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道出了饱受战火荼毒的各国人民对和平的真切渴求,亦是留给后人的谆谆告诫。
习近平主席强调,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战争这面镜子映照出和平的来之不易,它更时刻警醒世人,军事同盟、阵营对抗不得人心,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终将失败,决不能允许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死灰复燃。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始终牢记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历史,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为实现持久和平的美好愿景接续奋斗。
挺膺担当,增强捍卫和平的中国力量。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中流砥柱。面对极其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坚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列,抗击和牵制100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和五分之二的日本海空军力量,歼灭日军150多万人,为赢得二战胜利、重建世界和平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今天的中国军队既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也忠实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是当之无愧的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累计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次,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截至2024年4月,中国海军连续派出46批护航编队、150余艘次舰艇、3.6万余名官兵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护航任务,为1600余批7200余艘中外船舶保驾护航,在深蓝航道上书写使命担当。中国在东盟地区组织开展多国联合扫雷行动,宣布实施“助力非洲摆脱雷患行动”,切实增进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力量的每一分增长,都转化为世界和平的新一分希望。
同舟共济,阔步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和平是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各方共同争取和维护。二战期间,中国为促成全世界进步力量的团结合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新中国成立后,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各国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当前,面对全球和平事业何去何从的时代课题,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各方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走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为消弭人类和平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中方积极推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共同倡议建立国际调解院,不断推动反恐、气候变化、减灾防灾、数字治理、公共卫生、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国际安全合作走深走实,持续打造博鳌亚洲论坛、北京香山论坛、世界和平论坛、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等国际安全对话交流平台,汇聚起以团结合作谋求共同安全的强大合力。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永恒期望,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愿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携手同行,共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