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国人说中国外交 >

从资源互补到共创价值,中澳绿色转型合作升级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5-08-07

6月25日,一名男子走过澳大利亚珀斯西澳博物馆外的展览宣传墙。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日前访华,双方表示将在绿色产业领域深化合作。中澳能源合作模式正在转型升级,涵盖光伏、风电、关键矿产和绿色金融等领域。双方在技术、投资与政策对话上加深协作,推动从资源和产品贸易走向全产业链价值的共同创造。绿色合作将成为中澳关系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并为低碳转型国际合作树立典范。

作  者

王珂礼 (Christoph Nedopil)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主任

王文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全球绿色转型正在重塑国际经济格局和合作模式,中澳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年7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双方都表示将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中澳关系正在超越传统的资源贸易,向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链的共同发展迈进,成为两国关系提质增效的重要推动力。

贸易仍然是中澳关系的“压舱石”。近年来,特别是新冠疫情后,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2024年达到2115亿美元,中国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32%左右。但这种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由碳密集型产品主导,2024年大约四分之三的贸易集中在铁矿石、煤炭和天然气等碳密集型商品。

然而随着中国积极推进“双碳”目标,这类碳密集型贸易的规模正在逐步下降。例如,澳大利亚对华炼焦煤出口额在过去5年里急剧下降,而锂等关键矿产的对华出口则有所增长,成为中国清洁能源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设备和其他绿色技术出口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金风科技已经向澳大利亚提供了大约2千兆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并开发了大型项目,包括目前南半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场——530兆瓦的Stockyard Hill风力发电场。

除了绿色贸易,绿色经济投资也为深化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机遇。最近受监管和地缘政治阻力等因素影响,中国在澳大利亚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中仅排名第13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绿色投资正在兴起,中国的投资正逐渐从煤炭、铁矿石等传统行业转向光伏、风能和氢能源。

其中一个例子是由京能国际集团开发的沃拉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80兆瓦。全面投入运营后,预计每年将产生超过6亿千瓦时的电力,足以为10万户家庭供电,并每年减少约50万吨的碳排放。

在中国的绿色转型过程中,澳大利亚企业也通过金融工具和技术出口提供了助力。例如,澳新银行参与了向吉利汽车提供的可持续发展贷款,以支持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发。澳新银行的投资组合现在包括绿色债券和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担保,它们都是与特定脱碳目标挂钩的金融工具,为绿色金融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这些不断发展的投资模式为未来的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绿色领域的持续合作依赖于强有力的体制框架。最近阿尔巴尼斯总理访华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澳同意建立新的钢铁减碳政策对话,这是一个双边气候合作机制,旨在促进减排政策协调,在官方层面就环境问题保持接触,并支持钢铁行业的联合技术研发。

在阿尔巴尼斯访华期间,澳大利亚主要矿业企业的几位CEO陪同出访,显示出行业参与的重要性。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子公司弗迪电池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共同为西澳大利亚州的重型采矿卡车和机车开发电池系统,以及配套的快速充电基础设施。这项合作将有力助推采矿物流和运营行业脱碳。

随着绿色转型的加速,保持强有力的政策势头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深度磋商协调监管,制定绿色标准,促进投资便利化。例如,中国和澳大利亚可以扩大绿色金融工具的开发,如类似于可再生能源认证的绿色钢铁认证。在这样的认证体系下,绿色钢铁生产商可以向钢铁产品本身以外的“绿色”买家出售认证,以便为必要的投资创造额外的收入。此外,中澳可加强绿色钢铁和绿色加工领域的研发合作,加快部署。最后,两国的外商投资审查机构应加强沟通,提高审批程序透明度,促进中澳投资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中澳绿色产业合作的发展轨迹是明确的:它正在从资源互补转向整个绿色产业链的共同价值创造。从光伏风电设备的流动,到绿色钢铁技术和供氢系统的联合开发,一致的气候目标和共同的经济利益正在重塑双边合作。加强机构对话可以巩固这一势头,进而推动更广泛的系统性变革。

如果这种以绿色为导向的结构性合作模式取得成功,不仅将为两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而且将为全球低碳转型合作树立典范。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