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金砖国家暨G20中心主任
7月6-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本次峰会在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大金砖”下一阶段发展打下基础。尽管扩员后金砖合作面临的挑战逐渐增大,但红利也在增多。从长远看,“大金砖”发展是大势所趋,前景可期。
里约金砖峰会现场。
峰会召开的背景有别于以往
本次峰会是特朗普2.0时代下召开的首次金砖峰会。特朗普再次上台以来,其政策举措的“疯狂”让人震惊。美智库卡内基和平基金会指出,特朗普正在对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进行“大改造”,以“改写美国的国家身份”。美国的角色之变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牵动国际政经全局,深刻改变“大金砖”发展环境。政治外交上,美国全面转向以“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为基础的实用现实主义,即一切对外政策选择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基准,使得延续百年的“美国例外论”走向终结;经济上,实施“美国优先”的贸易与投资政策,重新调整与其他经贸伙伴的贸易关系,导致全球秩序遭受严重冲击,多边机制的权威性被全面削弱。在此形势下,国际社会尤其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此次里约峰会怀有高度期待,希望本届峰会的召开能为不稳定的国际局势注入稳定因素。
此次峰会也是金砖扩员后“大金砖”的首次峰会。2023年约翰内斯堡峰会宣布大规模扩员后,金砖合作机制开启转型升级进程。2024年喀山峰会进一步优化合作机制,并引入“金砖伙伴国”架构。今年的里约峰会是11个成员国和10个伙伴国首次聚齐,共商金砖合作大计、共议国际政经大事、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峰会成果不仅关乎金砖国家未来发展,还将深刻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峰会取得预期成果
巴西作为本次金砖峰会的轮值主席国,为筹备此次峰会做了精心准备。巴西将峰会主题确定为“加强全球南方合作,促进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治理”,并围绕这一主题安排了200多场配套会议,致力于将金砖机制打造为全球南方的合作平台和全球治理变革的引领者。在议题设置方面,巴西重点聚焦卫生、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经贸金融、全球安全与多边治理、金砖机制建设等六大领域,力求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峰会期间,各方共同签署发布了《金砖国家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宣言》(简称《里约宣言》)。作为峰会核心成果,《里约宣言》系统阐述了金砖国家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经贸金融合作、气候变化、可持续和公平包容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等领域的共同立场。总体看,峰会实现了预期目标。
首先,会议重申并进一步明确了“大金砖”合作的基本精神、宗旨和目标。峰会重申互尊互谅、主权平等、团结民主、开放包容、深化合作、协商一致的“金砖精神”,提出“大金砖”未来将继续在政治安全、经贸财金、人文交流等“三轮驱动”架构下加强合作,并指出金砖合作的基本目的是“通过促进和平,构建更具代表性、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重振和改革多边体系,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深化金砖战略伙伴关系,造福各国人民”。峰会重申上述承诺,表明金砖合作的基本精神和道路得到新成员一致接受,为“大金砖”未来发展夯实了政治基础。
其次,在全球治理体系严重失灵、单边贸易保护主义肆虐的当下,峰会作为全球南方的核心平台,就各方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及时发出了公平正义之声。在国际秩序方面,峰会重申了金砖国家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改革的坚定立场,明确提出将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国际体系。在全球治理方面,峰会重申金砖国家将共同推进联合国安理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的改革进程,同时在卫生、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完善治理机制,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话语权。在国际安全和地区问题上,峰会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强调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就乌克兰危机以及中东局势、非洲安全、反恐、打击有组织犯罪、网络安全、军控、外太空安全等议题阐明了金砖国家的共同立场。峰会还对个别国家单边非法行动和全球军费开支激增等问题提出警告和反对。
第三,峰会在经贸金融、气候变化、卫生、人工智能治理、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经贸金融方面,峰会强烈谴责当前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创新性地设立“金砖国家可持续政府采购研讨会”为南南合作新平台,同时支持新开发银行新一轮扩员升级,并探讨构建新投资平台和金砖国家多边担保机制,继续推动金砖国家跨境支付和本币交易体系建设。气候变化方面,峰会签署《金砖国家领导人气候资金框架宣言》,确认“热带森林永续基金”作为气候融资的创新融资机制,推动金砖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形成统一立场。卫生合作方面,峰会启动金砖国家消除社会决定性疾病伙伴关系,着力解决贫困和社会排斥等影响健康的深层次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卫生公平。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峰会通过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关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声明》,强调在遵守《联合国宪章》、尊重各国监管框架和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推动负责任地开发、部署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此外,峰会还深化了金砖国家在人口、人权、教育、体育、妇女、青年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
挑战增多,红利增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里约峰会取得上述成果,殊甚不易,为不确定的世界带来确定性,也为金砖合作下一阶段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本次峰会也显露出一些合作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一是内部分歧和矛盾增多。国际经验表明,国际机制的扩大和深化存在固有的矛盾,组织成员增多必然降低协调效率,升高合作阻力。当前“大金砖”成员国和伙伴国总数已达21个,各国在政治、经济、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差异显著,甚至一些成员国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这加大了机制内部协调的难度。比如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印度与巴西要求金砖国家为其“入常”背书,引发其他成员国的不满。在应对地区冲突、经贸金融合作、金砖机制建设等问题上,金砖国家也存在一定分歧。可以预见,随着金砖成员的进一步增多以及议题范围的扩大,金砖国家达成共识的难度也将随之提升。
二是面临的外部挑战增多增大。2023年扩员之前,美西方国家虽然视金砖合作为挑战,但并未有实质性打压举措。2023年扩员后,随着金砖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美西方对金砖合作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尤其特朗普再次执政以来,美国对金砖合作的战略焦虑明显上升,视金砖合作为“重大威胁”。特朗普多次公开威胁金砖国家,“如果推出金砖货币或通过本币交易取代美元”,将对金砖国家征收100%至150%的关税。在里约峰会期间,特朗普对金砖国家发出警告,“任何支持金砖国家反美政策的国家,都将被加征10%的额外关税,且此政策不设例外”。不仅如此,美国还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破坏金砖合作。比如,美国对印度一方面许以美印自贸区与军事科技合作,另一方面又赤裸裸警告“如继续与金砖国家为伍将面临严重后果”。可以预见,今后“大金砖”合作的每一次推进,都将面临更大的外部阻力。
三是合作机制建设滞后。“大金砖”虽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南方合作平台,但金砖机制建设却未能围绕这一目标实现相应转变。目前,金砖国家与全球南方的常态化联系机制还不健全,在议题设置和议程安排上二者也缺乏深度关联。扩员后,金砖自身的机制化建设仍显滞后。这种机制建设滞后与职能定位的错位,已对“大金砖”下一步发展形成制约。本届峰会虽然提出“随着金砖国家扩员和金砖议题拓展,金砖国家工作机制需相应调整”,但没有透露具体调整方案。
尽管如此,应该看到,新形势下金砖合作发展的红利也在增多。
其一,规模红利。无论在国土面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产出、资源储量等方面,“大金砖”都今非昔比。“人多好办事”,金砖国家体量增大使得其话语权和影响力也随之增大,这有利于增强金砖合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其二,广度红利。金砖成员虽然差异性大,但这为合作带来新需求、新资源、新动力。差异性意味着各方具有比较优势,有助于提升金砖合作的潜力,丰富合作维度,拓宽合作空间。
其三,深化红利。金砖合作基础与合作定位的变化,推动金砖国家升级合作维度,抬高合作层级,扩大合作议题。
其四,大平台红利。作为全球南方的合作平台,金砖机制有利于增强金砖国家与其他新兴与发展中国家的连接,为其发挥更大影响力提供了杠杆和条件。
其五,国际变局红利。一方面,特朗普2.0加速“美国例外论”的终结和全球秩序的崩塌,为金砖国家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全球南方日益崛起,美西方相对衰落,也为金砖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综合来看,当前时局下,“大金砖”发展虽然面临挑战,但更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等有利因素,前景广阔。下届峰会更值得期待。
《世界知识》(2025年 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