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5-07-30
当前多边主义国际秩序面临失灵危险。美国试图利用南海局势渲染“中国威胁论”,离间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东盟的关系,但未能阻止中国继续扩大地区影响力。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安全、绿色转型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契合东盟自身的发展愿景。面对美国施压和地缘博弈,中国与东盟应建立更为完善的功能性多边机制,尤其是灵活务实的小多边合作,以适应各方的多元诉求。
作者:翁诗杰(Ong Tee Keat)
马来西亚交通部前部长、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
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之际,“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显然正在显著衰退。那些原本为服务战后胜利国利益而设立的多边机制,如今功能失调,进一步暴露出现有全球秩序的混乱与不连贯。至少,这一体系已经与当前多极化的全球趋势脱节。
“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大胆地通过“金砖+”平台表达自身关切与愿景,而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也以其独特的发展模板启发了全球。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推动了全球互联互通的进程,赢得了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广泛支持,尽管这一过程不断遭遇西方国家的污蔑与打压。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积极拓展其在全球互联互通和多边合作中的角色。面对中国这种广泛的“魅力攻势”,美国则将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夸大为“威胁”,企图以此孤立中国,尤其是在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东盟之间制造裂痕。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南海地区的领土争议被美国最大化地加以利用。作为一个遥远且无直接利益的域外国家,美国及其盟友不断在南海开展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频繁派遣军舰进入该海域炫耀武力。然而,这条承担全球约三分之一海运物流的国际航道, 却始终畅通无阻。
美国及其盟友通过“航行自由行动”所展现的军事威慑,显然是其遏制中国的传统安全“剧目”的一部分。这或许可满足某些区域国家“对冲心理”的需求,但在遏制中国在本地区扩展影响力方面并未奏效。
与此同时,中国-东盟伙伴关系持续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经已完成,新版协议将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与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动能纳入其中,有望将双方经济议程推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新高度。
随着《东盟共同体愿景2045》于2025年5月的发布,东盟不仅为自身设定了到2045年实现韧性、创新、活力与以人为本的长期发展蓝图,也明确表示必须构建一套地区安全架构,以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这种安全考量并不意味着必须与域外大国签署安全协定,或在地区部署外来军事力量和装备,而是更贴近《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中所强调的本土关切。
因此,对于东盟国家而言,更关键的是如何正确设定优先事项,集中应对诸如粮食、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危机,以及跨国恐怖主义、犯罪与公共卫生等紧急挑战的应对机制。诚如“全球南方”的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东盟普遍受限于资源与技术能力的不足。
这是3月11日拍摄的马来西亚霹雳州近打河谷地区的锡矿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以农业为例,东盟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方面日益显得不可持续。尽管整体GDP增长强劲,但该地区仍有数百万人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威胁,若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100年将导致地区GDP下滑11%。更为严重的是,这可能导致约8700万人会因为洪灾等高风险因素而被迫迁徙,这尤其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国。
在此情境下,牢固的中国-东盟伙伴关系本身便是一种战略优势,东盟可以借助中国在技术上的强大能力,以及其所提供的替代性多边发展融资资源,来缓解上述紧迫的安全挑战。
从全球多数国家,尤其是东盟的视角看,中国推动的新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填补发展赤字的宝贵工具。这两家多边发展银行正在成为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外的可行替代机制,能更有效地响应“全球南方”的发展需求。新开发银行推出的本币贷款机制,正好满足了“全球南方”国家对本币融资的迫切需求。尽管特朗普曾扬言对金砖国家使用非美元结算施加100%关税,但这并未阻止新兴经济体探索“去美元化”的趋势。
2025年4月,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宣布对若干国家施加所谓的“对等关税”。这一政策一方面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陷入混乱,也使美国与盟友和竞争对手的关系同时产生嫌隙。另一方面,他也坚持与受关税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受到重创的东盟成员国,个别展开双边谈判,意图借此对相关国家施加更多“胁迫”。与此同时,他对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提出召开东盟-美国峰会的建议,却始终保持沉默,这更加剧了不确定性。
在这一不安定的背景下,东盟坚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主导地位,以及在中美地缘政治博弈中保持中立的“对冲策略”,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与美国认为是“对手”的国家进行正常贸易的自由空间,可能也会进一步压缩。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考验,中国与东盟应考虑在多个维度上强化合作,推动更多功能性小多边机制,可以借鉴中国主导的澜湄合作机制来应对共同挑战。这类“小多边”机制并非偏向某一东盟成员国,而是为了兼顾各成员国在应急应变、资源准备、优先事项上的差异化现实。
以澜湄合作机制为例,它属于“次区域小多边合作”,参与方包括中国以及湄公河沿岸的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实践表明,小多边机制往往比全员参与的大型多边机制更务实高效,尤其是面对紧急安全事务的时候。由于各国的利益不一,多元关切的轻重缓急各异,要达成共识往往过程冗长,但有效应对眼前危机挑战的机遇却是稍纵即逝。
东盟作为中美两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不应过度担忧被外界贴上“倾向某方”的标签。通过与中美两国在发展合作与价值共创领域的平衡互动,东盟可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
毕竟,正如西谚所说:“布丁好不好,吃了才知道”,验证抉择的优劣始终绕不开“实效”的评比。说到底,能为东盟6.8亿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当前多边主义国际秩序面临失灵危险。美国试图利用南海局势渲染“中国威胁论”,离间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东盟的关系,但未能阻止中国继续扩大地区影响力。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安全、绿色转型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契合东盟自身的发展愿景。面对美国施压和地缘博弈,中国与东盟应建立更为完善的功能性多边机制,尤其是灵活务实的小多边合作,以适应各方的多元诉求。
作者:翁诗杰(Ong Tee Keat)
马来西亚交通部前部长、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
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之际,“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显然正在显著衰退。那些原本为服务战后胜利国利益而设立的多边机制,如今功能失调,进一步暴露出现有全球秩序的混乱与不连贯。至少,这一体系已经与当前多极化的全球趋势脱节。
“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大胆地通过“金砖+”平台表达自身关切与愿景,而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也以其独特的发展模板启发了全球。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推动了全球互联互通的进程,赢得了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广泛支持,尽管这一过程不断遭遇西方国家的污蔑与打压。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积极拓展其在全球互联互通和多边合作中的角色。面对中国这种广泛的“魅力攻势”,美国则将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夸大为“威胁”,企图以此孤立中国,尤其是在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东盟之间制造裂痕。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南海地区的领土争议被美国最大化地加以利用。作为一个遥远且无直接利益的域外国家,美国及其盟友不断在南海开展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频繁派遣军舰进入该海域炫耀武力。然而,这条承担全球约三分之一海运物流的国际航道, 却始终畅通无阻。
美国及其盟友通过“航行自由行动”所展现的军事威慑,显然是其遏制中国的传统安全“剧目”的一部分。这或许可满足某些区域国家“对冲心理”的需求,但在遏制中国在本地区扩展影响力方面并未奏效。
与此同时,中国-东盟伙伴关系持续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经已完成,新版协议将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与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动能纳入其中,有望将双方经济议程推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新高度。
随着《东盟共同体愿景2045》于2025年5月的发布,东盟不仅为自身设定了到2045年实现韧性、创新、活力与以人为本的长期发展蓝图,也明确表示必须构建一套地区安全架构,以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这种安全考量并不意味着必须与域外大国签署安全协定,或在地区部署外来军事力量和装备,而是更贴近《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中所强调的本土关切。
因此,对于东盟国家而言,更关键的是如何正确设定优先事项,集中应对诸如粮食、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危机,以及跨国恐怖主义、犯罪与公共卫生等紧急挑战的应对机制。诚如“全球南方”的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东盟普遍受限于资源与技术能力的不足。
这是3月11日拍摄的马来西亚霹雳州近打河谷地区的锡矿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以农业为例,东盟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方面日益显得不可持续。尽管整体GDP增长强劲,但该地区仍有数百万人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威胁,若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100年将导致地区GDP下滑11%。更为严重的是,这可能导致约8700万人会因为洪灾等高风险因素而被迫迁徙,这尤其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国。
在此情境下,牢固的中国-东盟伙伴关系本身便是一种战略优势,东盟可以借助中国在技术上的强大能力,以及其所提供的替代性多边发展融资资源,来缓解上述紧迫的安全挑战。
从全球多数国家,尤其是东盟的视角看,中国推动的新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填补发展赤字的宝贵工具。这两家多边发展银行正在成为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外的可行替代机制,能更有效地响应“全球南方”的发展需求。新开发银行推出的本币贷款机制,正好满足了“全球南方”国家对本币融资的迫切需求。尽管特朗普曾扬言对金砖国家使用非美元结算施加100%关税,但这并未阻止新兴经济体探索“去美元化”的趋势。
2025年4月,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宣布对若干国家施加所谓的“对等关税”。这一政策一方面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陷入混乱,也使美国与盟友和竞争对手的关系同时产生嫌隙。另一方面,他也坚持与受关税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受到重创的东盟成员国,个别展开双边谈判,意图借此对相关国家施加更多“胁迫”。与此同时,他对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提出召开东盟-美国峰会的建议,却始终保持沉默,这更加剧了不确定性。
在这一不安定的背景下,东盟坚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主导地位,以及在中美地缘政治博弈中保持中立的“对冲策略”,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与美国认为是“对手”的国家进行正常贸易的自由空间,可能也会进一步压缩。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考验,中国与东盟应考虑在多个维度上强化合作,推动更多功能性小多边机制,可以借鉴中国主导的澜湄合作机制来应对共同挑战。这类“小多边”机制并非偏向某一东盟成员国,而是为了兼顾各成员国在应急应变、资源准备、优先事项上的差异化现实。
以澜湄合作机制为例,它属于“次区域小多边合作”,参与方包括中国以及湄公河沿岸的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实践表明,小多边机制往往比全员参与的大型多边机制更务实高效,尤其是面对紧急安全事务的时候。由于各国的利益不一,多元关切的轻重缓急各异,要达成共识往往过程冗长,但有效应对眼前危机挑战的机遇却是稍纵即逝。
东盟作为中美两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不应过度担忧被外界贴上“倾向某方”的标签。通过与中美两国在发展合作与价值共创领域的平衡互动,东盟可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
毕竟,正如西谚所说:“布丁好不好,吃了才知道”,验证抉择的优劣始终绕不开“实效”的评比。说到底,能为东盟6.8亿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