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莹莹,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2025年7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就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主张,其中第一点就是“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关系历经风雨,不断走向成熟稳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而相互尊重正是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中欧不断推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互尊重源于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传统思想与欧盟“多元一体”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中国和欧洲是东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都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交流互鉴源远流长,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繁荣发展留下无数佳话。如今,从北京到罗马,从太平洋到地中海,乘“一带一路”春风,古丝绸之路东西两端的文明交流互鉴再发新枝、再放异彩。
相互尊重意味着求同存异、超越分歧。中欧历史文化、道路制度、发展阶段的确不同,但这种差异过去没有成为中欧建交和关系发展的障碍,今后也不应该阻碍双方关系发展。对于存在的差异,中欧双方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坚持聚同化异的原则,不把差异当成双方对立甚至对抗的理由,通过对话交流,增进对彼此发展模式和政策理念的理解,这样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在相互学习借鉴和开放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互利共赢、相互成就。
相互尊重是中欧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宝贵经验。1975年,中欧老一辈领导人审时度势,以非凡的政治魄力冲破冷战隔阂,做出双方建交的决定。50年来,中欧关系从建交到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丰硕合作成果,体现了双方相互尊重的不断增强。中欧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相互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有力提升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水平。双方企业持续加大投资对方市场,推进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领域联合研发和创新,拓展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第三方市场等新兴领域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人道主义援助、危机预防和冲突解决等领域,中欧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多边协调合作。这些合作不仅为双方近20亿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携手同行,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欧双方应从自身根本利益和世界前途命运出发,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伙伴而非零和博弈的对手,更不是敌人。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只要坚持做伙伴做朋友,坚持平等对话磋商,就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双方要秉持建交初心,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坚持伙伴关系定位,努力开辟中欧关系更加光明的下一个50年。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双方应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不断推进健康稳定的伙伴关系,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捍卫公平正义,反对单边霸凌,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