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丹麦奥尔堡大学国际关系学兼职教授
导语:尽管美国不断鼓吹“小院高墙”,但是中美依然被全球贸易体系与多种供应链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冷战后由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推动的全球化,并非只是诸多强国决策的产物。全球化基于相互依存,现已自成体系,各国既因此得到发展,又都受到牵制。这一点在矛盾突出的中美关系中最为明显。经济全球化包含着离心力和向心力,正是这两股力量将中美置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关系之中。
全球化中的向心力是指通过贸易、金融、供应链和技术将经济体与行为主体紧密联系的力量。这些力量已将中美两国编织进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关系网络。例如,凭借贸易顺差优势,中国长期是美国国债和企业债券的主要购买方。而离心力则源自人为夸大的政治分歧、国家安全顾虑、保护主义政策以及降低风险的“脱钩”行为,这些因素正驱使国家间渐行渐远。
当前的中美冲突集中体现在由美方发起的对华关税战。这一冲突不仅凸显出美方的地缘政治野心,而且暴露了植根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内在结构性矛盾。要理解这种复杂的矛盾,我们不能仅关注每日头条新闻与贸易数据,而要审视社会学理论“结构与能动”之间的深度互动关系,即在数十年一体化之后的全球经济体系结构之中,各个国家与经济行为主体为寻求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相关战略抉择。
在此背景下,全球化已不仅是一种背景环境,更是一股具有自身运行逻辑的能动力量。如今这股力量正在重塑曾经推动它的主体——尤其对于曾引领全球化扩张的美国,以及后来积极拥抱全球化的中国而言,这种重塑效应尤为显著。
全球化不再仅仅是强大国家权力的产物,它已成为推动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一种结构。中国与诸多新兴市场的崛起正是典型例子。中国最初作为低成本制造基地融入全球经济,此后一直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并成为科技与工业强国。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供应链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增强了全球化的向心力。如今,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制造业中心以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而且还是5G、人工智能、电动汽车与半导体等尖端产业的领军者。
中国通过深度参与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活动,以实际行动在不断增强全球联结。这种深度参与使得中国能够在维和行动、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关键向心力,通过促进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使得很多全球南方国家能够深度参与国际市场与多边体系,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和经济上的互利互惠。
由于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更好体现全球南方的利益,美国将中国视为破坏性离心力。美国将中国倡导新型治理模式、建设互补性金融机构以及重塑全球经济和科技格局的举措,视为对美国领导的自由主义秩序根基的挑战。
然而,中国的崛起恰恰得益于全球化向心力驱动的国际融合与相互依存。美国通过外包生产获取廉价劳动力、利用全球资本流动等赚取了巨额利益,中国则凭借独特的国家主导发展模式,借助全球化力量实现了经济现代化。这条发展道路使中国既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经济变革。
实际上,全球化把中国拉入其中,并为中国发展注入重要动力。如今,这种赋能更是具备结构上的重大意义。鉴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任何排斥中国的企图都将引发世界经济震荡。这正是全球化向心力的现实体现:各国对中国的商品、零部件和市场依赖越深,这种相互依存就越不可逆转。这也解释了为何特朗普总统发动的关税战不太可能迫使中国退让。
曾作为全球化主要设计者和倡导者的美国,如今反被自身打造的系统所束缚,而中国的务实发展模式正日益超越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这种态势催生的离心力逐渐显现。面对全球最大发展中经济体的崛起,美国试图重绘地缘政治和经济版图。美国正通过加征关税、出口管制、组建“芯片联盟”及实施“去风险”战略,刻意削弱捆绑中美两国的经济纽带,企图以此遏制中国。
然而,拆解深度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绝非易事。当今供应链都是跨国运营、十分复杂,中国制造的元素已渗透各个环节。即便美国将东盟、墨西哥、欧盟国家作为替代供应商,这些国家的输美商品同样依赖中国生产的中间品。美联储报告显示:当美国减少直接对华采购时,其进口商品的来源国反而进口了更多中国产品。因此,由所谓的“国家安全”考量和政治盘算驱动的全球化离心力,与全球经济中根深蒂固的向心力产生了激烈碰撞。美国或许想要抽身离去,但经济全球化总会将其拉回原点。
全球化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催生出一个包含内在矛盾的世界经济体系。尽管中美经济仍通过贸易与供应链交织在一起,但美国为维持全球霸权不择手段打压任何接近其地位的国家,导致两国裂痕日益加深。这种打压可能表现为意识形态对抗、对华战略关系和安全关系持续紧张。
令遏华派失望的是,中美力量对比正逐渐发生变化。虽然美国仍掌握金融霸权并在部分科技领域领先,但其行动力却日趋受限。相比之下,中国已成为难以被孤立、制裁或“脱钩”的国家。美国在半导体等战略领域对华遏制,本质上表明了美国的更大目的是以政治意志重塑全球经济框架。但此举代价高昂,美企利润受损、盟友承受中方反制、消费者背负涨价负担。与此同时,中国正通过加速国内芯片生产、加大国家主导的投资来加快实现自力更生。这正是全球化的反馈循环机制。每一次裂解全球化体系的企图,都会引发其重新粘结的适应性反应。
在高度互联互通的当代世界,一国的影响力不再仅取决于传统控制手段,更源于结构性枢纽地位。中国作为全球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枢纽,已稳居众多全球价值链的核心节点。中美关系的宏观前景并非简单对抗,而是两国如何在共担责任与相互依存的复杂格局中继续前行。
归根结底,全球经济已深度交融,中美关系也不能只用纯粹的对抗视角加以解读。中美关系始终受到全球化所包含的两股力量拉扯,既有促使各国融合的向心力,也有利益驱动下的离心力。理解这种关系需要正视全球化的复杂性,因为这一关系不只是权力博弈,而更是在紧密相连的全球经济中的调适、合作与共存。因此,如果美国要破解当前困局,关键在于要以新思维看待对华关系:美国应将中国更多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步步进逼的竞争对手或敌手。
(审核:李小华 张丽颖 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