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5-07-15
今年5月,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马来西亚成功举办,推动三方深化经贸、科技、能源合作,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面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挑战,“东盟-中国+”模式为跨区域合作提供了新路径。未来,更多的“中国-东盟+”机制有望产生更强的协同作用,促进全球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国际格局碎片化的当下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力量,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张彼得(Peter T C Chang)
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副研究员、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前副所长
5月26日,第46届东盟峰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会议前夕,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重申了保持中立的原则,强调这对于维护东盟中心地位至关重要。他指出,确保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关键战略在于扩大和多样化东盟的伙伴关系。次日,马来西亚主办了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正是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
东盟同海湾国家和中国的联系都很紧密,推动了贸易、技术和能源等方面的合作。2023年首届东盟-海合会峰会和2022年首届中国-海合会峰会先后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重申了各方在经济多元化、数字经济、可再生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共同目标。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近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3.0升级谈判已经完成。
东盟、海湾国家和中国不仅各自之间已经建立了牢固的双边关系,同时还与欧盟、非盟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样化的伙伴关系。今年的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旨在在更广泛的多边框架内提升这些关系,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聚集在一起,释放新的经济协同效应,推动整个亚洲的经济增长。
东盟国家人口年轻,地处海上战略要地,经济充满活力,劳动力资源不断扩张,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拥有先进的制造能力、投资资本和强劲的数字经济;海合会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致力于经济多元化,为三方合作增添了战略深度。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催生新的增长动力。
例如,中国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帮助东盟国家跨越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海合会国家的资本可以推动整个亚洲的清洁能源伙伴关系。这种多维接触促进了相互依存,增强了抵御能力,促进了共同繁荣。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是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地缘经济碎片化加剧的背景下召开的。造成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转向单边主义,重回对抗性的“强权即公理”逻辑,强调“美国优先”议程,破坏全球经济秩序的多边基础。由此引发的贸易战——既针对竞争对手,也针对盟友——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东盟国家面临特别严厉的关税,承受了重大的经济影响。
为应对这些挑战,东盟重申了其中立、开放和包容的核心原则。东盟不在两极分化的世界“选边站队”,而是在积极推进另一种合作模式。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相互尊重、务实行动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推动跨区域对话与合作,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典范。
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大国竞争推高全球秩序不稳定因素之际,东盟的平衡与合作外交策略指明了一条建设性的前进道路——它寻求的不是单边主导,而是多边对话。
这是1月13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一间店铺拍摄的年饼。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事实上,“中国-东盟+”合作模式为地区发展描绘了一幅多边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宏伟蓝图。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加剧的危急关头,这一框架不仅提供了区域解决方案,也为更广泛的跨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中国-东盟+”模式的意义远远不止当前的范围,可以从“东盟-中国-海合会”扩大到“中国-东盟-印度”“中国-东盟-欧盟”等多种形式。这些组合中的每一个都能产生独特的协同作用,促进全球合作,并在日益割裂的世界中建立有韧性和包容性的关系。特别是,该框架能够通过在三个关键领域深化多边合作,解决全球战略要务。
日益加剧的气候危机要求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中国-东盟+”平台可以促进绿色技术转让、可再生能源联合研究和区域范围的碳减排倡议。东盟国家面临的气候风险尤为严峻,使得这种合作迫在眉睫,而中国和海合会国家在可持续能源领域不断扩大投资,成为提高区域气候适应能力的关键合作伙伴。
中国在5G、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将助力东盟、海合会等全球伙伴跨入数字时代。跨境数字支付系统、智慧城市发展和人工智能物流方面的合作已经起步。在“中国-东盟+”网络中建立统一的数字框架,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内贸易,支持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对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来说尤为有利。
最近的全球变局凸显了建立安全和多元化供应链的战略重要性。东盟地处重要的海上走廊,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亚、南亚和中东的物流和制造业中心。通过“中国-东盟+”机制,中国的工业能力与海合会国家及其他全球伙伴的物流和能源资产可以有机结合,形成更加强大和灵活的供应网络。
“中国-东盟+”框架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直接收益,还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它构想了一个多极世界图景,在这个世界里,权力分配更加公平,全球治理的基础是共识而非胁迫。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形式——摒弃大国竞争的“零和”博弈,实现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共赢。这种包容性确保了东盟内部较小和欠发达的国家以及更多的“全球南方”国家不被边缘化,而是分享全球增长的红利。
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以及更广泛的“中国-东盟+”框架,向世界发出了明确信号:在快速变化的全球格局中,相关国家正在以前瞻的目光和务实的态度擘画区域发展的新蓝图。通过优势互补,加强重点领域战略合作,倡导构建更加均衡的国际秩序,这一模式为跨区域合作树立了光辉典范。
在这个经济割裂、环境告急、技术变革的时代,“中国-东盟+”合作模式既是一种稳定力量,也是创新催化剂。它不仅仅是一个外交平台,更标志着全球发展翻开了更公平的新篇章。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今年5月,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马来西亚成功举办,推动三方深化经贸、科技、能源合作,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面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挑战,“东盟-中国+”模式为跨区域合作提供了新路径。未来,更多的“中国-东盟+”机制有望产生更强的协同作用,促进全球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国际格局碎片化的当下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力量,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张彼得(Peter T C Chang)
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副研究员、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前副所长
5月26日,第46届东盟峰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会议前夕,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重申了保持中立的原则,强调这对于维护东盟中心地位至关重要。他指出,确保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关键战略在于扩大和多样化东盟的伙伴关系。次日,马来西亚主办了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正是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
东盟同海湾国家和中国的联系都很紧密,推动了贸易、技术和能源等方面的合作。2023年首届东盟-海合会峰会和2022年首届中国-海合会峰会先后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重申了各方在经济多元化、数字经济、可再生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共同目标。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近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3.0升级谈判已经完成。
东盟、海湾国家和中国不仅各自之间已经建立了牢固的双边关系,同时还与欧盟、非盟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样化的伙伴关系。今年的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旨在在更广泛的多边框架内提升这些关系,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聚集在一起,释放新的经济协同效应,推动整个亚洲的经济增长。
东盟国家人口年轻,地处海上战略要地,经济充满活力,劳动力资源不断扩张,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拥有先进的制造能力、投资资本和强劲的数字经济;海合会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致力于经济多元化,为三方合作增添了战略深度。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催生新的增长动力。
例如,中国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帮助东盟国家跨越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海合会国家的资本可以推动整个亚洲的清洁能源伙伴关系。这种多维接触促进了相互依存,增强了抵御能力,促进了共同繁荣。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是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地缘经济碎片化加剧的背景下召开的。造成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转向单边主义,重回对抗性的“强权即公理”逻辑,强调“美国优先”议程,破坏全球经济秩序的多边基础。由此引发的贸易战——既针对竞争对手,也针对盟友——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东盟国家面临特别严厉的关税,承受了重大的经济影响。
为应对这些挑战,东盟重申了其中立、开放和包容的核心原则。东盟不在两极分化的世界“选边站队”,而是在积极推进另一种合作模式。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相互尊重、务实行动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推动跨区域对话与合作,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典范。
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大国竞争推高全球秩序不稳定因素之际,东盟的平衡与合作外交策略指明了一条建设性的前进道路——它寻求的不是单边主导,而是多边对话。
这是1月13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一间店铺拍摄的年饼。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事实上,“中国-东盟+”合作模式为地区发展描绘了一幅多边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宏伟蓝图。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加剧的危急关头,这一框架不仅提供了区域解决方案,也为更广泛的跨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中国-东盟+”模式的意义远远不止当前的范围,可以从“东盟-中国-海合会”扩大到“中国-东盟-印度”“中国-东盟-欧盟”等多种形式。这些组合中的每一个都能产生独特的协同作用,促进全球合作,并在日益割裂的世界中建立有韧性和包容性的关系。特别是,该框架能够通过在三个关键领域深化多边合作,解决全球战略要务。
日益加剧的气候危机要求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中国-东盟+”平台可以促进绿色技术转让、可再生能源联合研究和区域范围的碳减排倡议。东盟国家面临的气候风险尤为严峻,使得这种合作迫在眉睫,而中国和海合会国家在可持续能源领域不断扩大投资,成为提高区域气候适应能力的关键合作伙伴。
中国在5G、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将助力东盟、海合会等全球伙伴跨入数字时代。跨境数字支付系统、智慧城市发展和人工智能物流方面的合作已经起步。在“中国-东盟+”网络中建立统一的数字框架,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内贸易,支持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对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来说尤为有利。
最近的全球变局凸显了建立安全和多元化供应链的战略重要性。东盟地处重要的海上走廊,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亚、南亚和中东的物流和制造业中心。通过“中国-东盟+”机制,中国的工业能力与海合会国家及其他全球伙伴的物流和能源资产可以有机结合,形成更加强大和灵活的供应网络。
“中国-东盟+”框架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直接收益,还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它构想了一个多极世界图景,在这个世界里,权力分配更加公平,全球治理的基础是共识而非胁迫。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形式——摒弃大国竞争的“零和”博弈,实现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共赢。这种包容性确保了东盟内部较小和欠发达的国家以及更多的“全球南方”国家不被边缘化,而是分享全球增长的红利。
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以及更广泛的“中国-东盟+”框架,向世界发出了明确信号:在快速变化的全球格局中,相关国家正在以前瞻的目光和务实的态度擘画区域发展的新蓝图。通过优势互补,加强重点领域战略合作,倡导构建更加均衡的国际秩序,这一模式为跨区域合作树立了光辉典范。
在这个经济割裂、环境告急、技术变革的时代,“中国-东盟+”合作模式既是一种稳定力量,也是创新催化剂。它不仅仅是一个外交平台,更标志着全球发展翻开了更公平的新篇章。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