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应进一步维持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地区繁荣发展,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地区安全面临新挑战、新课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维持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地区繁荣发展,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借此,我谈以下四点看法:
一、将防务合作打造成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支柱。过去三十年,中国和东盟在经贸、社会、人文等领域合作取得显著成绩,防务合作也实现长足进展。但是,当前地区战略环境日益复杂严峻,中国东盟防务合作水平与双方关系的高水平并不相称,既无法满足彼此日益增长的安全合作需求,更无力应对新旧威胁交织的共同挑战。中国与东盟应在共建命运共同体精神指引下,统筹发展与安全,携手探索在地区态势感知、危机管理、政策协调等方面的合作新机遇,共同塑造有利发展的安全环境,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共谋长治久安之道,共筑长治久安之基。
二、将防务能力建设转化为安全合作的新增长点。近些年伴随地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各国军费开支也普遍上涨。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SIPRI)报告,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增长9.4%,为冷战以来最大涨幅。其中,美国军费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军费开支占到全球军费开支的37%;东南亚国家军费同比增长7.5%,中国则为7%,均创下2015年以来最大增幅。随着各国对安全环境的感知和对国防能力提升的需求,未来几年,地区国家军费开支大概率还将继续上涨。各国均有发展国防的权利,军费增长也有其内在逻辑,但如果缺乏有效沟通,容易催生安全困境,陷入越加大投入越不安全的“怪圈”。
当前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升级,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毒品、电诈等跨国犯罪屡禁不绝,这为地区国家间安全合作提出了新课题。各国可将不断增强的能力更多用于提供地区公共安全产品上,如,提升地区联合执法水平,完善地区自然灾害救援机制,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合作等,以共同促进地区和平,增进人民福祉。
三、将第三方势力塑造为地区和平的建设性力量。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安全架构,长期发挥着地区稳定器的作用。但近年来一些域外国家为一己之私,推出所谓“印太战略”,组建AUKUS、QUAD等“小圈子”,拼凑“亚太版北约”,严重冲击东盟地区中心地位。个别国家更是唯恐天下不乱,不断在南海问题上拱火浇油,抬升军事冲突的风险,也冲击东盟内部团结和凝聚力。亚太地区是一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地区,我们欢迎域外国家参与地区建设,为地区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但也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中国和东盟应继续坚持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地区“和平密码”,携手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五大家园”。
四、防务智库在思考如何赢得战争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赢得和平。当前,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也面临最富挑战的时代。俄乌冲突延宕、中东乱局升温,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加剧,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催生战争新形态,防务智库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理应对这些前沿问题保持敏锐观察和前瞻思考。我们不仅要为“最坏场景”作准备,还须以更具前瞻性和更富建设性的视角看待形势、谋划未来,争取更加光明的前景。为此,我们要加强研究和交流,就如何管控分歧、增进信任,如何应对新兴领域安全风险,如何完善地区安全架构,提供建设性意见,携手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中国与东盟同为亚太重要力量,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与合作空间。让我们以诚相待,加强交流,增进合作,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智库力量!
(以上为李锴副院长在第三届中国—东盟防务智库交流活动上的发言,整理成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