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环,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流、碰撞,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文明交融的多彩篇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两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与中亚的商贸往来与文明互鉴,早已将守望相助、世代友好的文化基因深植彼此血脉。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国同中亚五国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路,实现了从睦邻友好到战略伙伴再到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跨越。
2025年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将“中国—中亚精神”概括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这是由中国与中亚文明交融、友好合作的历史渊源以及互利共赢、相互成就的现实需求共同作用和决定的,为中国与中亚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中亚精神”将引领中国同中亚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继续携手合作,共赴现代化。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树立新型国际关系典范。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意味着国家不分大小一视同仁,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协商一致作决策。中国和中亚国家自建交以来,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为各方开展全面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到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到设立中国—中亚机制,正是基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精神,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战略互信不断增强、命运与共理念不断厚植。
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夯实命运共同体政治基础。深化互信、同声相应意味着,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不做任何损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建交30多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不断提升政治和战略互信水平,在涉及彼此主权、独立、安全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始终给予彼此明确、坚定有力的支持。今天,中国同中亚国家已经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全覆盖,特别是本届峰会见证了六国签订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树立了六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彰显出六国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战略协作迈出新步伐、民心相通实现新跨越,将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筑牢根基。
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携手推动现代化进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意味着,中国和中亚国家互为优先伙伴,互予发展机遇,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共生。中国和中亚国家均处在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双方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不断强化发展战略对接,持续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共享发展机遇与成果。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加速推进,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中亚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途经中亚的中欧班列在开行总量中占比近80%,让中亚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迎来崭新前景……中国同中亚正不断将互利共赢、相互成就的美好愿景付诸实践。
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意味着,中国和中亚国家支持彼此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办好自己的事情,合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当今世界,冷战思维、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逆流横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面对日益复杂的地区安全形势,中国和中亚国家建立健全双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携手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致力于维护地区长期稳定与发展。面对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的实施,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和中亚国家还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内保持密切协调,携手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同中亚五国是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本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召开,发表《阿斯塔纳宣言》和110项成果清单,将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和中亚国家将继续弘扬“中国—中亚精神”,锚定命运共同体目标,推动双方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审核:李小华、戚易斌、陈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