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点,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盛夏时节,阿斯塔纳成为汇聚共识与信任的舞台,中国—中亚合作迈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六国元首再度聚首,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这场盛会奏响了中国与中亚命运与共、携手奋进的时代强音。
本届峰会明确了未来合作重点,决定成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和贸易畅通合作平台,着力推进贸易畅通、产业投资、互联互通、绿色矿产、农业现代化、人员往来六大优先合作方向,擘画了区域合作新蓝图。六国元首共同宣布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为实现共同现代化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互联互通纵深推进,打造区域联动新枢纽
互联互通是中国—中亚合作的重要领域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中亚合作围绕交通、物流、口岸等重点领域的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互联架构日臻完善。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中哈第三条铁路规划稳步推进,中塔公路二期修复进展顺利,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提质扩容,一条条交通动脉穿越山川大漠,铺就起横贯亚欧的“黄金通道”,构筑起一条条现代“丝绸之路”,打破了地理隔阂,也打通了发展瓶颈。
越来越多中国城市常态化开行中亚班列,物流交通网络持续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韧性大幅提升。通达的交通网络正加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贸红利。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产品加速出口中亚,成为产业转型助推器;蜂蜜、水果、小麦、禽肉等中亚农产品正源源不断涌上中国百姓餐桌,拓宽了中亚国家的出口渠道。
从“物畅其流”到“货通天下”,中国—中亚经贸合作不仅取得“量的扩张”,也正迈向“质的飞跃”。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由建交之初的4.6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948亿美元,增长200多倍。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建立起覆盖广泛、联动紧密的区域交通网络,释放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为各国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
产业协同提质升级,培育转型发展新引擎
产业协同正成为中国—中亚合作的新引擎。近年来,中国作为中亚地区的主要投资来源国,累计投资已超过300亿美元。中国投资、中国产能、中国技术为中亚国家推进工业化提供关键助力。
一批产业园区与合作项目持续落地,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塔吉克斯坦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等平台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有效带动本地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成为合作亮点,哈萨克斯坦玛依纳水电站、札纳塔斯风电场等绿色能源项目显著提升了区域清洁能源利用水平。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合作也同步推进,推动中亚国家从“资源输出”向“技术驱动”跃升。农业现代化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双方在智慧灌溉、节水农业、冷链物流等领域加强技术合作,中方积极分享荒漠化治理、旱区农业发展等中亚地区迫切需要的发展经验,提升了中亚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与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在多层次、全链条、高质量的产业协同推动下,中国—中亚合作正成为驱动中亚国家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有力助推双方共同现代化发展,彰显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光明前景。
经贸机制持续完善,夯实合作长效支撑体系
健全有效的经贸合作机制,是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近年来,双方持续强化合作平台建设、优化制度规则、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区域合作从项目层面向机制层次不断跃升,合作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多层级合作机制加快构建。双边层面,中国和中亚各国元首会晤、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及其下设经贸、交通、农业、科技等分委会机制运转高效,为各领域合作提供稳定协调渠道。多边层面,目前中国—中亚机制已设立13个部级合作平台,秘书处全面运行,为推动长期合作提供制度化依托和专业化支撑。中国和中亚还持续深化金融机制建设,完善投融资保障机制,包括上合组织银联体、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多渠道融资平台与资金支持体系。此次峰会上,中国首次同周边单一区域内所有国家整体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战略高度和区域层面统筹推进合作。六国元首共同为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揭牌,重申致力于巩固以世贸组织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机制正加快向制度化和长期化方向发展,合作平台不断健全,运行体系日益完善,正为区域合作注入强劲动能、提供切实保障,为携手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未来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
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新时代“一带一路”的班列轰鸣,中国—中亚合作始终心意相通、脚步铿锵。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不仅是一次继往开来的战略对话,更是一次凝聚力量的动员会、一次携手共赴现代化的再出发。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愿与中亚国家一道,秉持“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携手走出一条宽广的共同现代化之路。
(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