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东南亚作为我国周边重要组成部分,是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重中之重。2025年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后,习近平主席年内首访选择了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再次彰显了东南亚在周边外交中的独特地位。三国均给予超高规格接待,也反映出东南亚国家在不确定的时代与中国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强烈意愿。面对变乱交织的新形势,未来中国与东南亚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可加强以下五方面合作。
一
强化命运与共理念 打造先行示范区
目前,中国和东盟已形成广泛深入的全方位合作格局,双边关系达到近代以来最好时期,成为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地区合作样板。在17个与中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的周边国家中,东盟国家占了8个,并在中南半岛形成命运共同体“集群”。
双方战略互信的深化,推动双边关系不断提质升级。如,中马宣布构建高水平战略性命运共同体,中柬携手构建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中越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等。在命运共同体建设指引下,中国与东盟国家持续完善战略对话机制。如,中越将外交、国防、公安“3+3”战略对话机制提升至部长级;中马、中柬决定建立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据东南亚民调显示,中国连续多年被东盟视为最具政治和战略影响力的国家。东南亚作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先行区和示范区的条件已然成熟。
未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将持续向更加紧密、更高水平发展。同时,中国可将与东盟的合作经验,向周边其他国家推广,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向更广范围辐射、更宽领域拓展。
二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 发出东盟声音
当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安,全球治理赤字、安全赤字和信任赤字更为凸显。在此背景下,全球南方声势蔚然壮大,已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中国可与周边国家等全球南方一道,在新时代万隆精神激励下,团结合作、联合自强,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可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影响力,与东盟国家一起坚定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霸凌,共同重塑规则共识、建立制度互信,推动中方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在周边乃至全球落地生根。
双方需共同维护全球多边机制,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支撑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与时俱进推进全球机制改革,更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此外,中国需及时回应东盟国家更多参与全球治理的诉求。如,支持更多东盟国家加入金砖机制;支持东盟与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联动发展;支持以“中国-东盟+”的方式,丰富多边主义多层次、立体化实践,进一步提升全球南方影响力。
三
深化发展融合 应对特朗普冲击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保持向好态势,双方连续五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即将落地,未来合作前景将更为广阔。但特朗普上台后,肆意挥舞关税大棒,冲击全球贸易秩序,导致东南亚成为美国“对等关税”重灾区。在此形势下,中国和东盟国家需以实际行动共同抵制保护主义,捍卫自由贸易。
双方可深度对接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产业互接互补,扩大利益汇合点,助力各国共同迈向现代化。对此,需打造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网络,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要平台,续推传统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强新兴基础设施规则标准“软联通”。
在此基础上,双方需进一步促进产供链互嵌互融。以新兴产业合作为引领,共同探索前沿领域创新,升级跨境经济合作区,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共同致力于产业链优化、提升供应链弹性,建立周边产供链应急合作机制,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供链。
四
管控地区分歧 创新安全模式
当前,东南亚地区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大国博弈和地区矛盾叠加。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环境,中国与地区国家应坚持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妥善管控分歧,深化务实合作,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减少不稳定因素。
气候变化、疫情危机、跨境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关切。在美国大搞“美国优先”背景下,中国可与地区国家强化执法合作,为地区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双方可推动国防、公安、安全、司法等对口合作向纵深发展,加强打击网赌电诈、反恐、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领域合作。
同时,双方应坚持对话协商,合力管控地区危机。当前,缅甸危机久拖未决,威胁地区稳定。中国将继续支持东盟发挥主渠道作用,尊重其采用“东盟方式”劝和促谈。南海局势在某些国家挑唆下依旧严峻复杂。中国与东盟需坚定反对非直接相关方介入,呼吁相关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分歧。
此外,双方需推进防务合作,补齐安全合作短板。地区国家对美国愈发“不托底”的心理,一定程度改变其“经济倚华、安全靠美”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未来,中国与地区国家可开展更多联演联训、互访交流、官员培训、医疗卫勤等合作,进一步增进安全互信。
五
深化人文交流 夯实民意根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文交流是巩固民意基础、推进命运与共的黏合剂。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民间往来日益密切。但与此同时,美西方对中国大肆诬蔑抹黑,导致部分东盟国家对中国“近而不亲”。对此,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文明互学互鉴,推动民众相知相亲,持续深化安危与共、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与美西方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阵营对抗不同,中国与东盟国家需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如,中马通过开展儒伊文明对话,携手打造两国乃至地区层面的文明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双方应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促进民众间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互知互信。如,中越启动“红色研学活动”,邀请越南青年来华探寻中越友好红色基因。
需警惕的是,美国惯以披着民主、人权外衣,行网络渗透、政治干预之实。中国需与东盟一道揭批美国霸权霸凌、虚假民主的真实面目,对当地民众建立正面叙事,引导其共同抵御美国颜色革命的图谋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合作打赢对美“认知战”。
求和平、谋发展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目标,反对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心声。在新时期,中国将与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一道,团结自强、互利共赢,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不断走深走实,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代国际关系》(2025年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