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同印度总统穆尔穆就中印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5-03-26
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

郭金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中美关系总体实现了平稳开局,但美国对华贸易战也已打响,未来有很大不确定性。中美关系将往何处去?如何推动双边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这是摆在两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时表示,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一论断在今天仍有重大指导意义。新形势下发展好中美关系,需要双方进一步拉紧民意的纽带、增进人心的沟通、汇聚人民的力量。

巩固民间友好

中美虽然相距遥远,但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从240多年前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跨洋过海首航广州,到160年前大批中国工人前往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从50多年前“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到20多年前姚明加盟美国NBA休斯敦火箭队,再到2023年“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传承鼓岭故事和情缘,中美关系史就是一部两国人民双向奔赴的历史。

中美虽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但人民都善良友好、热情好客、勤劳务实,都爱祖国、爱家庭、爱生活,都自尊、自信、自强。两国人民对彼此都怀有淳朴友好的感情。中国人民一向钦佩美国人民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美国人民也非常尊敬和喜爱中国人民。美国歌星泰勒·斯威夫特(霉霉)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中国动画电影《哪吒2》在纽约上映时也是场场爆满。

2024年9月至10月,中国环球时报研究院在中美同步进行的“中美互视”民调显示,两国关心双边关系的受访者占比均达九成左右。近六成美国受访者认为本国在某些方面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的经验;六成中国受访者表示对美国比较感兴趣。八成中国受访者和超过半数的美国受访者希望双方加强民间人员往来。

推动青年交流

青年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美关系终究要掌握在两国青年手中。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约有240万中国学生赴美深造,有超过33万名美国学生来华学习。中美留学生交流有力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为中美各自的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仅2024年,就有超过1.6万名美国青少年应邀来华。一位参加活动的美国青年说,在中国参加夏令营的第一天,中美学生分别坐在宿舍一边、像油和水一样分明,最后一天两国青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青年互动所展现出的真诚与温暖令人动容。

青年交流是中美友好的种子,正带动美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相知相亲的桥梁,为两国友谊与合作打开面向未来的大门。随着更多美国青少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中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正展现在美国人的面前。

促进地方合作

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是深化中美人民友谊、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载体。自1979年至今,中美已经建立50对友好省州和238对友好城市关系。其中,2024年,江苏无锡、昆山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分别与三个美国城市结好。40多年来,两国友好省城密切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为各自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年12月,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的一场听证会上,面对众议员莫伦纳对华盛顿与北京友城关系的关切,华盛顿市长鲍泽回应道,友城关系不是高级外交,而是民间交往。通过友城关系,华盛顿不仅向外界展示了美国最好的一面,也在商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获益,例如,华盛顿或许可以借鉴北京在教育方面的某些做法。中美地方就是在这种互学互鉴中让自己变得更好。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美国人民也在为“让美国再次伟大”而努力。在追求各自美好生活的征程上,两国地方和人民完全可以做伙伴和朋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互成就,共同繁荣。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中美两国人民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友谊。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的未来需要中美合作。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应该继续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携手同行。

中美关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浇筑的。人民的判断是消除偏见的阳光,人心的交融是打破隔阂的力量。过去几年,美国国内涉华“渗透论”“间谍论”等甚嚣尘上,严重干扰了两国人民的正常交往。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人文交流取得一些恢复性进展。从增加航班到签证便利化,从“5年5万”倡议到中国大熊猫赴美,有关成果来之不易。相信两国能够汇聚起两国人民的力量,赓续中美友谊,推进中美关系,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