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就缅甸遭受地震灾害向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致慰问电
首页 > 外交研究 >

当前非洲对中非合作的认识与期待

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5-03-13
当前非洲对中非合作的认识与期待

罗建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非洲国家普遍对中非合作持积极评价,重视中国模式给非洲带来的启示,赞赏中非合作推动非洲以更为有利的方式融入世界体系。但一些影响非洲对华认识的因素不容忽视,诸如大国在非洲博弈加剧,非洲政治生态变化,非洲对华敏感心理,西方媒体对非洲舆情的影响,以及新泛非主义与非洲战略自主性的提升。受此影响,非洲国家对中非合作也有新关切、新期待,诸如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优化经贸合作结构,提升非洲发展自主性,推进非洲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助力非洲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只有认真研究非洲对华关切和期待,不断完善对非政策,创新对非合作举措,才能推进中非发展合作迈向新阶段。

关键词

中非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 “全球南方”


中非合作聚焦多领域发展,为非洲国家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非洲国家领导人、学者、媒体等纷纷表示中非合作对非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积极贡献。2022年6月13日,根据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Ichikowitz Family Foundation)公布的《2022年非洲青年调查》,中国(76%)已经超越美国(72%),成为非洲年轻人眼中对这个大陆产生最多积极影响的国家。非洲对中国的积极评价主要体现在:首先,中非合作改善非洲基础设施、提升非洲发展技能、为非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等;其次,中国发展模式给非洲带来启示,包括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经济先行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尊重道路选择自主性等;最后,中非完全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堪称典范,助力非洲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并提升非洲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非洲对华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近年来,受到一些区域内外因素的影响,非洲对华认知也在发生变化。对于中非合作,非洲国家在普遍赞赏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关切和期待,希望中国能更大程度地推动非洲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务实地解决中非发展合作进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而及时把握非洲对中非合作的认知与期待,了解当前影响非洲对华认知的主要因素,必将有助于全面深化中非政治互信和民间相知相亲,全面拓展中非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一、当前影响非洲对华认知的几个因素

中非合作不断深化,继续向着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发展。但随着非洲政治生态的变化以及大国在非洲战略竞争的加剧,非洲对华认知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影响因素,值得予以关注和研究。

(一)大国在非洲博弈加剧

随着非洲发展态势的逐步好转和国际战略地位的相对上升,全世界对非洲的兴趣日益浓厚,都将非洲视为“希望大陆”。2022年2月,欧盟在欧非峰会上宣布了多项公共健康和绿色能源转型合作项目。2022年12月,美国在美非峰会上承诺投资3.69亿美元用于粮食安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和卫生项目。2023年10月,欧盟和美国与多个非洲国家和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支持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赞比亚开发洛比托走廊和新的赞比亚—洛比托铁路线。西方国家持续加强与中国在非洲的博弈,怀着零和思维对中非合作多加诋毁。随着大国在非洲的博弈程度不断加强,客观上提升了非洲的国际地位和议价能力。西方在非洲问题上对华舆论抹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非洲人的对华认识。在此背景下,非洲国家对华诉求持续上升,非洲社会对华认知有所变化。尽管非洲国家不愿在大国之间“选边站队”,但中非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相应的问题和挑战也在增多,若中国无法满足其需求,非洲国家可能将目光投向美西方。现如今,大国在非洲的竞争聚焦于商业利益、价值观念,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未来还会不断扩展,非洲对中国特别是对中非合作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期待将持续上升。

(二)非洲政治和社会生态变化

当前,非洲政治与安全稳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影响中国在非利益与中非合作可持续性。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的政党竞争仍存在乱象和无序,一些政党在争夺选票时也有意利用中非合作的因素,故意夸大中国在非洲投资的负面因素,试图借此进行煽动来获取政治支持,可能给中非合作带来不应有的变数。同时,非洲社会生态也在发生显著变化。非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陆,非洲人口年龄中位数仅有19.2岁,40%的人口在15岁以下。近年来,美西方国家加紧影响非洲青年群体,美国在美国—非洲领导人峰会期间举办非洲和侨民青年领袖论坛,通过关注非洲年轻一代中的热点议题来影响这一群体;法国邀请数百名来自非洲“公民社会”的青年领袖参加非洲—法国峰会,通过为非洲青年提供一个国际舞台来影响这一群体。当代部分非洲青年受到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灌输,对中国怀有矛盾心态,既羡慕中国的发展、赞赏中非合作成效,又怀疑中国是“经济殖民主义”,抱怨中国对非洲价值和传统缺乏尊重。根据《2022年非洲青年调查》(AYS)的数据,尽管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美国,但非洲年轻人仍然将美国视为他们自己和国家积极变化的源泉。

(三)非洲对华敏感心理

非洲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民众对本国与大国之间的力量悬殊较为敏感,容易形成对大国的疑虑。在非洲国家与中国的交往合作中,难免让非洲国家担忧相对弱势地位所导致的利益受损。有学者认为,在过去20年中国与非洲密切接触的背景下,非洲对中国的担忧和不满有所增加,包括中国在非洲投资时对环境评估标准低、无法保证劳动安全以及工作条件恶劣、中国援建的某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影响当地人口流向、中国对石油和采矿业务的投资影响非洲国家经济多元化、从中国进口商品削弱了非洲国内产品的竞争力等。还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影响了非洲大陆大宗商品出口,使非洲长期依赖自然资源;中国对非洲工业产生威胁,使廉价的中国产品涌入非洲;甚至称中国在全球的优势地位可能永久性地损害非洲制造业的未来。随着中国在非洲活动和影响力日益增强,需要注意非洲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对华敏感心理和情绪,特别是要格外警惕非洲国家个别政治势力对这种情绪加以利用。

(四)西方媒体对非洲社会舆情的影响

从非洲形势和国际环境来看,当前中非合作中常出现排华、反华的声浪。这其中既有传统媒体的参与,又有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影响非洲对于中非关系、中非合作的认知。西方媒体在非洲占据着主导地位,试图共同营造出一幅“中非合作问题不断”的图景。学者通过分析6家英国大报7年内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相关报道,总结英国报纸有关中国的叙事倾向于关注中国对非洲大陆的负面影响并将中国和在非洲从事不同活动的中国人同质化;同时这些媒体更多的使用正面的框架来分析美西方。西方的话语霸权深深影响非洲对中国的认识,将对中国的担忧、恐惧和刻板印象注入媒体对当代中国及其在非洲角色的阐释之中,若不警惕,可能会给中非合作带来新的变数。

(五)新泛非主义与非洲战略自主性的提升

当前,新泛非主义、联合自强精神、“非洲人管理非洲”、“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等观念不断强化,非洲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方,其战略自主性不断上升。历史上,西方极大限制了非洲的经济发展与生产力解放,长期把非洲固化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现如今,非洲对自主发展的渴望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更大的政治动力,非洲国家普遍乐见中国对非影响力的上升,把中国视为推动非洲发展的重要伙伴以及有效平衡西方影响的重要力量。它们认为,作为非洲的重要发展伙伴,中国是能够促进非洲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推动非洲大陆快速转型的力量,能够为支持“非洲发展伙伴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及其旗舰项目的落实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也要看到,随着非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战略自主意识的提升,非洲希望在中非合作中赢得更大主动权。非盟认为,非洲应该更好利用中国崛起和中非伙伴关系给非洲大陆带来的机遇,希望非洲和中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利益基础上的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像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的关系。

二、非洲对中非合作的关切与期待

随着非洲内外因素的变化,非洲国家基于自身发展愿景和中非互信合作,对中非合作提出了很多期待,也对中非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关切。当今需要秉持真实亲诚的理念和正确义利观,认真倾听和研究非洲国家的各种关切和期待,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携手推动中非合作走深走实。

(一)优化经贸合作结构

非洲国家认识到,国际分工合作是推动非洲经济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希望在中非合作中优化贸易和直接投资等结构以实现多赢。从中非贸易的角度看,中非贸易规模近年来迅速增长,但中非贸易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非洲国家希望充分发挥中国市场优势,增加农产品及制成品的对华出口,而不仅仅是作为中国的原材料来源地和销售市场。此外,中非双方在产品加工、计量、认证、检验检疫等方面存在由标准不对接引发的非关税壁垒问题。一些非洲国家认为中国法规对非洲出口造成障碍,往往出现因不了解或受限于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中国进口所需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标准等原因而无法出口。从中非投资的角度看,来自中国的投资无疑为非洲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非洲国家对中国投资的关切主要有三:一是抱怨中国项目的本地化水平不足;二是担心中非投资协议存在向中国利益过度倾斜的条款;三是担忧对中国企业的监管不够。

(二)提升非洲发展的自主性

非洲国家大多比较贫弱,有着复杂的民族冲突、宗教矛盾、党派纷争、恐怖主义等问题,容易成为西方大国干预的借口,其发展常常受到外部干扰。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Paul Frimpong)表示,“一直以来,几乎每个非洲国家的发展都被西方国家主导和设计,非洲老百姓在过去很难看到真相。如今,随着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人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分辨真伪。非洲民众开始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非洲大陆的发展路径”。在中非合作中,同样产生了对于非洲自主问题的关注,非洲的诉求在于积极争取中国的助力,希望中国支持非洲的自主性发展,避免落入依附困境。

(三)推进非洲工业化与现代化

非洲国家一直追求工业化与现代化,其中制造业和农业是两个核心领域。非洲国家希望利用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等现有发展合作机制,为制造业项目提供支持。非洲国家普遍希望中国加大对非投资力度,进行技能和技术转让,充分发挥合作潜力,使其经济更加强劲、更具韧性,特别是注重通过制造加工和增值来实现资源价值链的多元化。在农业方面,非洲国家期待中国帮助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特别是以先进技术激发非洲农业增长潜力,促进其农业发展的内生力和创新能力,推动非洲国家实现粮食自给自足。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但农业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和农业设备不足等因素制约,期待通过中非合作推动非洲农业快速发展,帮助更多非洲民众摆脱贫困。

(四)助力非洲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

和平与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非洲发展的重要问题,既包括政治动荡、族群矛盾、边界纠纷等传统安全问题,也包括恐怖主义、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和平与安全领域,非洲期待中非合作为动荡的非洲大陆注入更多确定性与稳定性。冈比亚国防部长塞林·莫杜·恩吉(Sering Modou Njie)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是一个很棒的倡议,希望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为这一倡议增添动力。中国如何在非洲国家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中注入中国力量,已成为非洲对中非合作的重要关注。

(五)促进金融债务可持续发展

自2000年以来,非洲大多数国家为经济发展而大举借债,公共债务总额迅速增加,债务压力逐步增大。加之各种因素叠加导致非洲出现经济增长萎缩、能源与食品等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汇率上升还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债务偿债成本增加。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将非洲国家债务负担与中国挂钩,频频炒作所谓“新殖民主义”“中国债务陷阱”等论调,力图削弱中非合作。非洲官员与学者大多能客观认识非洲债务产生的原因,明确反对西方对中国的各种污蔑。非盟委员会前副主席伊拉斯图斯·姆文查(Erastus Mwencha)表示,非洲70%以上的债务来自以西方为主的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尼日利亚国际问题专家弗雷德·欧克舒库(Fred Okechukwu)认为中国对非援助和贷款给广大非洲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非洲各国不应被西方炒作的“中国债务陷阱”误导。与此同时,非洲国家也期待中国在非洲应对债务问题上发挥重要“稳定器”作用,希望中国为非洲可持续发展寻找更多办法。

三、对深化中非合作的思考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为中非深化团结合作、推进“全球南方”共同进步提供了新的指引和动力。在中非合作继往开来之际,认真研究非洲方面对华的关切和期待,对其中的误解予以澄清,对合理关切予以正面回应,特别是携手非洲国家完善对非政策,创新对非合作举措,才能不断推进中非发展合作迈向新阶段。

(一)支持非洲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国际发展融资体系变革

近年来部分非洲国家债务问题突出,中国一直呼吁国际社会按照“共同行动、公平负担”原则,共同为缓解非洲债务压力作出贡献。作为非洲坚定的发展合作伙伴,中国应为非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充分考虑非洲长期债务治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贸易、投资、援助、新融资等综合性发展投入的作用,帮助非洲国家平衡好发展融资和债务增长。与此同时,非洲债务问题依赖其他债权人尤其是私人债权人和多边债权人的参与,必须建设更有效的全球金融框架,进一步推动国际发展融资体系的改革。一方面,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和规则,重视不同部门和机构在应对非洲债务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黎俱乐部国家以及其他债权人之间的沟通协调,深化中国在应对非洲债务问题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发展过程中成功的融资经验,提出与西方不同的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债务解决方案,帮助非洲国家打破长期以来依赖减债、借新还旧、越借越穷的恶性循环。

(二)提升中非经贸合作协同水平,更好地与非洲国家共享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中国重视中非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重视非洲方面对中非经贸合作不平衡的担忧,愿意本着真实亲诚理念与非洲国家携手予以解决。着眼未来,若要使中非经贸合作更加平衡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中非合作的协同水平。其一,要创新中非经贸合作机制,健全中非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例如,在贸易方面,加强中非友好协商,联合制定中非贸易合作的中长期规划,妥善解决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金融方面,降低相关合作基金融资门槛,提供更多信息与融资支持。其二,增加从非洲的进口,提高非洲国家开展对华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例如通过中国在电商、信息、通信、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扩大中非数字合作,建立中非电子商务合作平台。通过持续拓宽非洲产品输入中国的渠道,加快非洲产品市场准入程序,着力破解政策、标准、规则、制度瓶颈,支持更多非洲的优质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中非贸易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三)携手增强非洲自主能力,支持非洲在国际事务中提出“非洲方案”

非洲自主性的提升对非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应进一步协助非洲国家自主发展与自主联合。其一,进一步提高非洲自主性,与非洲国家在追求自主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尊重非洲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独立探索,通过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相互分享发展经验,促进共同发展。支持非盟“消弭枪声”倡议,支持非盟和非洲各次区域组织在促进非洲和平与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力所能及地扩大对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支持。其二,支持非洲一体化以及非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多边国际舞台争取更大话语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共同抵制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对非洲发展进程的阻挠,推动非洲在国际交往中从“被动参与”走向“战略自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与非洲国家采取共同行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当前中非双方尤其需要抓住“全球南方”这个旗帜,携手推进南南合作,在国际社会展现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的强大声势,进一步发挥“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深远影响。

(四)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带一路”倡议为破解非洲发展难题开辟了新路径,为非洲发展带来更多中国机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同《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计划(PIDA)对接,落实《关于促进双方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利用先进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等帮助非洲基础设施完善与发展,特别是提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工业化基建等相关设施建设,助力推进非洲大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通过“丝路一家亲”等行动的开展,支持实施“小而美”的民生合作项目。以文化交流、研究成果分享、技术推广等方式携手非洲共同发展,继承和发扬中非传统友谊,铸牢中非合作根基。今后尤其需要抓住绿色化、数字化的潮流,推动非洲国家发展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工业化,发挥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建设的优势,推进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为非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能,给中非合作扩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非合作新格局。

(五)做好对非传播工作,筑牢中非人心相通、心灵共振的基础

对外传播在本质上是跨文化交流。新时代对非传播的目标是要着眼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塑造更加坚实的人心基础,为中非团结合作提供价值共识。对非传播的内容,不只是介绍中国情况和中国经验,而是要上升到文明层面做好文明交流互鉴,让双边实现文明对话、人心相通。中非存在文化上的相似性,都强调集体主义、敬老尊贤、平等相处、宽容待人。中国儒家文化与非洲乌班图文化都把和谐视为一种核心价值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的互惠、互助和包容。阐释好中非文化对和平、和谐、团结、共赢的共同追求,有助于培育中非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共识,也有助于更好驳斥西方媒体炒作的“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负面言论。此外,需要采取精英化和大众化、高层和民间相结合的传播策略。鉴于非洲社会的年轻化特点,需要持续把非洲青年作为对非传播的重要群体,在职业培训、就业机会、来华访问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在对非传播和人力资源培训时,既要注重他党他国的高层人士、媒体人士、智库人士,还要注重青年领袖、青年创客、草根NGO。比如,推动中非青年创客在创新、创业上的交流,不仅能够增进民间精英的相互理解,还能共同培育新的经济、产业、文化合作契机。

《当代中国与世界》(2024年 第4期)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