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认为,“美国优先”政策显示美国战略转向,与此同时中美双方的合作基础被削弱。对此,中国需继续坚持理性与务实,继续以开放姿态为两国关系转圜创造空间,也要保持清醒认知,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挑战。
2025年3月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接受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专访。
记者 张若梦
近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深刻变革。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关税战,致使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升级。美国频繁挑起贸易战的意图何在?未来中美关系将如何演变?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对此,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龚炯。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会上,针对贸易战、关税战向美国发出五连问。美国从贸易战、关税战中得到了什么?龚炯表示,去年美国国内已有反思的声音,认为美国并没有从对华贸易战中得到什么好处,但反思的声音被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的主张和理念淹没了。
如今,美国对华政策由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等人主导,他们对中国持强硬态度。那么,这些人对华发动贸易战、关税战的根因是什么?龚炯认为,不同于对加、墨两国加征关税是以贸易平衡或保护经济利益为目标,美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时,并不着重考虑美国企业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投资等经济联系,而是更多从“大国竞争”和所谓“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战隐藏着更深的战略意图。
近年来,美国推行“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政策,谋求从二战后建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以联合国为主要国际组织的国际秩序中“退出”,转而专注于建立“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在推行新版“门罗主义”。近日美国对巴拿马、墨西哥、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等地“指手画脚”,都是美国试图推行新版“门罗主义”的例证。这一战略的核心是确保美国在西半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同时减少对全球事务的参与,特别是淡化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联系。
龚炯指出,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关税战,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平衡贸易赤字或振兴其国内制造业,而是为了推动中美经济“脱钩”。从美国角度看,“脱钩”不仅仅是要打压中国,削弱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影响力,更要通过“脱钩”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确保自身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占据优势。
龚炯认为,美国不想生活在以中国为主导的体系里。“世界正朝着一个新的发展体系迈进,在这个体系里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美国无法阻止中国崛起的趋势,至少它不想继续留在这个体系里面。因为它越和中国接触,受中国的影响就越大。所以,美国想要在中美之间画一道线,和中国‘脱钩’。”因此,美国愿意承受贸易战、关税战带来的短期损失,以实现长期的“脱钩”目标。
面对美国的单方面施压,中国始终坚持强调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推进中美关系发展。中国深知,中美关系的恶化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历史上所有的“关税战”最终都是双输的结果。因此,中国在采取反制措施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谈判的诚意。近期,中国公布了对部分美国商品的关税反制措施,涉及金额相对有限,显示出中国仍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龚炯表示,我们在以开放姿态为两国关系转圜创造空间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认知,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挑战。面对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中国应该继续采取理性务实的应对策略,并不断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首先,中国应该继续立足自主发展,筑牢经济科技的根基。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都为中国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龚炯举例说,像深度求索(DeepSeek)这样的中国企业在面临美国芯片限制的困难条件下,通过努力取得了超出很多人预料的技术突破。这再次说明,竞争压力可以成为推动创新的动力。无论从中美关系的框架还是从中国自身发展的框架来看,中国的核心策略都应聚焦于“拼经济”和“拼科技”,这是确保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途径。
其次,中国应该构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和多边贸易协定,使对外关系、经贸合作关系更加多元化。地域合作上,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都是新的增长极。通过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布局,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最后,要用美国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对话。龚炯以2021年安克雷奇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的发言为例,强调美国没有资格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对话。与美国打交道时,中国应该用强硬和明确的态度回应美国的挑衅,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我们虽然丢掉幻想,但是不必悲观。”龚炯表示,“中国在与美国的关系中‘有牌’可打,其中最核心的一张牌是中国可以不依赖美国而实现自主发展。”中国有能力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应对美国打压的最有效手段。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 陈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