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阐释评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5-01-24

王文起,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12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权威辅助读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文化思想与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等,都是这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因此,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世界历史意义,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我们既要从中国维度,更要从世界维度认识;既要从认识论维度,也要从方法论维度领悟;既要从理论维度,也要从实践维度理解。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总结中华文明的特性和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炼概括人类文明文化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和规律,解答了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这些充满历史智慧和战略思想的“提炼概括”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参考意义,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解答了文明文化领域几个基础性认识问题

(一)如何正确认识人类文明的基本特性?

人类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是有史以来世界各个民族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成果总和。如何认识各民族创造的各具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这些文明是否有优劣之分和高低之别?这是关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此作出极为深刻和精辟的回答,揭示了文明的一系列基本特性。一是多样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全球文明倡议开宗明义指出,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二是平等性。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鼓噪“文明优越”、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是对其他文明的不尊重,只会阻碍人类文明进步。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三是包容性。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四是开放性。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这些重要特性的总结,为不同文明摆脱“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桎梏,在平等基础上开展交流互鉴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如何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世界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灿烂瑰宝。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系统全面总结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有利于世界各国深入读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生成和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昭告世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这对各国正确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历史和文明注解。

(三)如何认识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虽然殖民体系早已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主权国家,但很多国家的精神独立和文化自信却并没有完全形成,盲从西方教条,照搬西方理论,崇尚西方文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并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这个重大命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乎国本、国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这些深邃的思想,令人醍醐灌顶,为之振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强权政治作斗争,建立文化自信,实现精神独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四)如何认识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之德,也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力求保持自身价值理念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些国家发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混乱了,核心价值观受到了怀疑和否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主张加强本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普遍遵循。这些理念为各国在加强本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同时,协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解析了文明文化领域几组重要逻辑关系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理念主张,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深刻把握和创新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质文明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精神文明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同时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纵观人类发展史,那些历史上保持长期繁荣强盛的国家,不仅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往往也创造了引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这些重要的思辨,基于文化又超越文化,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如何统筹处理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是各国各民族实现文明庚续发展的共同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既有可能过于强调传承,导致在文化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也有可能过于强调创新,对文化进行激进的或邯郸学步式的改造,导致在文化上失掉传统、迷失自我。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强调了传承的根本性意义,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又强调了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提出古今中外,文化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日新者必日退”;着重分析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开创性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些论述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设本国和本民族的现代文明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三)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

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文化自负、自满、自闭。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分析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提出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强调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在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经历调整和重塑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坚定主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认为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鲜明提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明确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原则和路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文明力量。这一重大倡议一经提出就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意义的突出体现。

三、解决了文明文化领域一系列工作方法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做什么、怎么做,体现了目标与路径的一致、宏观与具体的融合、整体与重点的统一,彰显出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用”,体现在关于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和要求上,包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这些重要工作思路和方法,是从中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涉及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世界各国处理具有共性的文化建设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科学真理价值、彰显强大精神力量、充盈博大文化情怀、展现鲜明实践品格,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形成不仅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各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启迪,更为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