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向中吉乌铁路项目启动仪式致贺信
首页 > 外交研究 >

2024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征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4-12-20
2024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征

高飞,外交学院副院长

2024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政治变乱交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性挑战进一步显现。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树立了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连续性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外交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展现制度优势,接续奋斗,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稳定,带动了世界共同进步。

2024年世界政治版图大范围重组,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亿人口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大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外交抬头。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全球性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变局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外交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中亚、俄罗斯和拉美,运筹全球“中间地带”,充分发挥了元首外交的领航定向作用。从2023年12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到2024年6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从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2024年12月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从2024年5月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到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从2024年7月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到2024年10月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从2024年11月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参加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中国外交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扎根“全球南方”,坚持独立自主的政治底色,承担发展振兴的历史使命,展现出高度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外交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底线。面对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构筑“小院高墙”对中国企业滥施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国进行了坚决回击。继2020年制定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和《出口管制法》、2021年出台的反外国制裁法等后,2024年12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公告,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严控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这些反击措施备受国际瞩目。中国长期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讲原则、守底线,不屈服于任何形式的压力,明确界定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安全关切,不容任何形式的侵犯。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中国以自身的“正道”增强国际关系的确定性,以政策的稳定推动构筑长期的国际信任和合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先进性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面对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地区冲突升级,中国外交坚持守正创新,拒绝封闭和对抗的老路,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积极塑造新型国际关系。

2024年,中国外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有利国际环境。在大国关系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继旧金山会晤后中美元首时隔一年后在利马再次举行会晤,探索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就中美关系指导原则达成7点共识,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保持沟通、防止冲突、恪守《联合国宪章》、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负责任管控双边关系中的竞争因素。在两位元首的共同推动下,在美国大选之年保持了双边关系的总体稳定,中美对话和合作重回正轨,双方恢复和新建了20多个沟通机制,在外交、安全、经贸、财政、金融、军队、禁毒、执法、农业、气候变化、人文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中俄战略互信和互利合作继续深化,建交75年来,双边关系历经风雨,历久弥坚,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树立了大国、邻国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的典范。推进落实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经贸合作持续增长,共同办好“中俄文化年”,密切地方合作,持续拉紧民心纽带,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中欧高层往来和战略沟通更加密切,习近平主席2024年首次出访安排在欧洲方向,传承友谊、增进互信、提振信心、开辟未来,推动中欧合作再出发。围绕电动汽车进口关税等问题,中欧坚持协商对话,管控分歧,为双方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注入了动力。在周边外交领域,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增进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实质性结束,双方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建立可持续和包容性的数字生态合作、深化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中国积极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非盟成为二十国集团正式成员,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加入金砖大家庭。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非洲53个同我建交国领导人全部出席,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中非互利合作持续提质升级,成为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和平性

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全球性大国。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永恒基因。中国外交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展现出文明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外交坚持胸怀天下,倡导建设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中国外交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共同捍卫普遍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一年来,中国全面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公平公正,建设性参与解决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面对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延宕,中国积极呼吁停火止战,劝和促谈。5月23日,中国和巴西共同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呼吁有关各方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强调对话谈判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局势降温缓和。“六点共识”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得到来自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从2023年3月斡旋沙特与伊朗“握手言和”之后,到2024年7月巴勒斯坦14个派别首次齐聚北京和解对话并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实现历史性和解。中国秉持公道正义,积极劝和促谈,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正能量。

中国外交坚持合作共赢,积极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坚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畅通。中国倡导将发展始终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锚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发展合作模式,拓展发展伙伴网络,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大全球发展合作的投入,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目前,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2024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在新设立70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以绿色丝绸之路引领,为数字丝绸之路赋能。在世界各地,一批能源、交通、基建项目相继落地,秘鲁的钱凯港、巴西的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以及一大批“小而美”惠民生项目,正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新的靓丽名片。与此同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27个城市,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国内输送天然气超5000亿立方米,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主动性

在2023年12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2024年,中国外交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主动塑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中国坚持包容互鉴,主动推动扩大人文交流,夯实国际关系的民意基础。中国倡导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中国成功推动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旨在提升全世界对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合作重要价值的认识,鼓励不同文明加强交流互鉴,增进团结。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年初以来,一批又一批来自美国的“青年使者”来到中国,在行走中感知中国,和中国青年一同赓续中美民间友谊。中国扩大开放持续促进人员往来成为年度热点。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随着各方面努力打通堵点,仅上半年就有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同比增长4倍。国际航线航班有序恢复,中国民航局已批复178家国内外航空公司的每周19327班客货运航班计划申请,通航79个境外国家,涉及57个“一带一路”国家每周10326班。中方还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韩国、日本等38个国家试行免签政策,便利来华开展经贸交流,有力推动了“中国游”持续升温。

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坚持做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困难,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1+N”政策体系,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中方始终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及各自能力等原则的重要性,并不断以自己的方式落实气候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0多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开展系列援助与交流,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有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在数字治理领域,中国面向未来推动新兴领域的全球治理,支持以联合国为主渠道推进全球数字治理进程,支持联合国达成“全球数字契约”,落实“在国际安全领域促进和平利用国际合作”联大决议,保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科技权利。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坚持发展优先、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保护数字空间文化多样性,营造开放、公平、包容数字发展环境,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全球数字治理。

中国是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外交始终把为世界谋和平、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职责使命。截至2024年10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610.5亿美元,连续19年保持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地位。2024年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6.02万亿元,同比增长5.2%,连续7年保持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也为中国外交增强了信心和底气。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砥砺奋斗,为民族复兴伟业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时报》(2024年12月20日 A2版)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