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内容提要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正确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逻辑可归纳为统筹逻辑、“和合”逻辑与公正逻辑。统筹逻辑显著体现在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外交主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基于“和合”逻辑,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公正逻辑主要体现在新型国际关系、正确义利观、全球文明倡议、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等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三大逻辑相辅相成、共同发力,有力推动中国外交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统筹逻辑 “和合”逻辑 公正逻辑
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图片)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取得新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逻辑可以归纳为统筹逻辑、“和合”逻辑与公正逻辑,它们突出体现在中国外交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案以及取得的新成就之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统筹逻辑及其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主体多元、领域广泛、手段多样等特点,对其加强统筹协调必不可少。面对新形势,必须转变观念,打造内外结合、各方互动、官民并举的统筹外交。新时代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统筹逻辑显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了三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不断深化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把党的统筹协调落到实处。一是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下,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强化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二是进一步理顺地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统筹做好地方外事工作,从全局高度集中调度,合理配置各地资源,有目标、有步骤推进相关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协调驻外机构各方面各领域工作;四是在援外工作、海洋维权、涉外法治等具体议题方面不断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自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有助于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统筹外交顶层设计,优化党领导对外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党中央对外工作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第二,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外交主线进行统筹。中国外交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这是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线,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外交主线的确立,实际上体现了鲜明的统筹逻辑,意味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重中之重,其他外交目标的实现要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对标看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本身,也有鲜明的统筹逻辑。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世界,实际上是“五位一体”总体框架,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方面统筹推进。十余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并不断拓展延伸到各个地区、各个领域。
第三,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统筹。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6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对外工作必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崇高使命。中国外交需要以此使命为指引,统筹协调多领域、多部门、多目标,加强战略聚焦,防止战略偏离与迷失。
第四,始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外交服务于内政,两者密切相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经验。”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是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是要充分统筹协调和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服务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第五,注重统筹安全与发展。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从而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中国高度重视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此,要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各类要素、各个领域、各方资源、各种手段,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没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坚实基础,安全就缺乏持久保障。中国经济发展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中国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在统筹安全与发展中,中国外交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内外安全与发展的统筹中发挥协调作用,促进中国实现可持续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
第六,统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推进对外合作的系统工程,确立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谋求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多年来,面临不少机遇与挑战,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要通过与各共建方的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统筹逻辑,既对新时代中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谋划,又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是中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总之,“一带一路”的目标规划、主要领域、合作手段等都体现了统筹逻辑,以此促进该系统工程的逐渐实现。
第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以实现对外战略谋划的统筹。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体现了对国内外形势的整体把握和两个大局的科学统筹。正确历史观是指对国际形势的研判要将回溯历史和展望未来相结合,总结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统筹。大局观则强调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这既需要统筹全局,又需要抓大放小。角色观则要求把中国摆进世界当中,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中明确中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对外方针政策。这实际上就是要统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注重横向比较与战略互动。由此可见,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实现了对时间、空间、议题、角色等多重统筹,有助于中国更好地研判国际形势和评估国际力量,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对外战略谋划的统筹。
2024年10月7日,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喀麦隆杜阿拉港,开始对喀麦隆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新华社图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和合”逻辑及其实践
中国外交的“和合”逻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长期指导中国外交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合中庸、礼让为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阴阳互动”“和而不同”“兼容共存”的外交伦理原则,形成了“协和万邦”的外交目标与文化自觉。“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注重多样性统一。“和合”核心突出“和”,不仅强调求同存异,也彰显聚同化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和合”外交思想集中体现了“和合”传统文化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和合”外交理念,内涵深邃,形式丰富。
一是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新时代以来,中国重申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内涵自新时代以来得到不断完善。其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不意味着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方面妥协让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中国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坚守维护国家利益的底线,牢牢把握斗争主动权,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要敢于亮剑,坚决斗争。其二,不仅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和平发展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和平发展是各国的责任。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倡导其他国家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从而促进国际社会更加和平稳定,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滋润出的“和合”逻辑的体现,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大国担当的体现。
二是适时提出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倡导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体现了“和合”逻辑。为了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国还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强调全球事务各国共同商议、共同建设,合作成果共同享受,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也有助于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积极倡导和践行全球安全倡议。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立足人类前途命运,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应对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面对当前大国博弈加剧、全球动荡不安的复杂局面,中国倡导全球安全倡议,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中国倡导的“以和为贵”精神,也是中国外交理论中“和合”逻辑的体现。两年多来,中国不断推动全球安全倡议的国际传播和共同实践,使全球安全倡议更加深入人心,其实践价值也不断凸显。在理念传播方面,中国与许多国家的联合声明都共同倡导全球安全倡议,还推动全球安全倡议成为多边会议、国际组织的共识。在实践方面,中国基于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不断推动劝和促谈,为全球安全治理作出积极贡献。对于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中国都提出了解决方案,还成功促成沙伊实现历史性和解。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安全难题、维护全球稳定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彰显。
四是着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中国在结伴不结盟原则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伙伴关系构建注重寻求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具有平等性、和平性和包容性。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是全方位的,涉及大国协调合作、周边睦邻友好、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等多个方面。在大国关系方面,中国积极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与世界主要大国加强协调合作,推动大国伙伴关系构建。在周边关系方面,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推进睦邻友好外交,加强周边伙伴关系构建。在发展中国家方面,中国通过高层交往、务实合作,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和合”逻辑,即通过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既有利于国内发展,也能为世界和平作出积极贡献。
五是坚持以大国担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对全球治理的贡献也显著增加。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以“和合”逻辑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完善。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为贵,郑重承诺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作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务实合作、互利共赢,携手各国实现共同发展,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作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公正逻辑及其实践
中国外交始终重视公平正义,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案都鲜明体现了公正逻辑。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合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公平正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平正义思想、中国百年外交实践的公平正义观,提出以世界人民为主体的国际公平正义观。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提到公平正义的原则,呼吁“联合国要抓住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讲公道话,办公道事”。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讲话中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公平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
一是倡导新型国际关系。新时代以来,中国积极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并对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相互尊重是前提,要秉承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公平正义是准则,要顺应历史潮流,摒弃丛林法则,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合作共赢是目标,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要冲破主从之分、阵营之别的思想藩篱,超越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理论窠臼,倡导各国扩大利益交集,合力应对挑战,共护和平,共促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显著体现了公正逻辑,中国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准则,在国际上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和政策,说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维护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携手国际社会努力破解全球治理赤字。
二是倡导正确义利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始终坚定地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如同兄弟般对待发展中国家,秉持正确义利观,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务实合作。习近平主席指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在外交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政治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经济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国际事务中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做好义利兼顾、义利平衡。对于贫穷国家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对待非洲国家,中国坚持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促进中非双方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公正逻辑,中国不仅基于公平正义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交往,还帮助发展中国家维护公平正义。
三是倡导文明包容互鉴。中国提出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不同文明之间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体现了对不同文明的尊重,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尊重发展中国家文明的平等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对不同文明公平对待的逻辑,强调不同文明相互包容、交流互鉴,以此促进文化交融和民心相通。个别国家固守“文明优越论”,对其他文明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拒绝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严重阻碍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作为古老文明大国,中国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公正逻辑。
四是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这体现了中国对国际秩序变革的鲜明态度。坚持“平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在多极化进程中平等参与、享有权利、发挥作用,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有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阵营化、碎片化、无序化。尽管当前一些国家仍固守霸权思维,但多极化的趋势并未改变,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主张不同力量之间的平等,共同推进国际公平正义,鲜明体现了公正逻辑。
五是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并非一帆风顺,当前正面临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始终坚持推动经济全球化,并提出了普惠包容理念,体现了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坚持“普惠”,就是做大并分好经济发展的蛋糕,妥善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坚持“包容”,就是支持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国际金融治理,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抵制歧视性排他性的标准、规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普惠包容有助于彰显公平正义,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当代世界》(2024年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