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壮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内容提要
共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不仅对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示范。中国与中亚国家是友好近邻,携手打造新型合作模式、构建地区国家命运共同体,既是全方位发展国家间战略伙伴关系的长远任务,也是各国全面深化战略合作的具体实践。命运与共的新型关系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历史文化联系和传统友谊的长期延续,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动力。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政治共识和相互信任不断加强,务实合作持续深化,优先方向重点推进,已经在多领域形成联动效应,双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中亚 全面战略伙伴 “一带一路”
2023年5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峰会结束后,习近平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种下六棵石榴树,既见证中国同中亚千年友好交往,也象征中国同中亚紧密团结合作,更寄托对中国—中亚关系美好未来的期待。(新华社图片)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提出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22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提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国—中亚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指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共同发展、坚持普遍安全、坚持世代友好”。上述理念和举措不仅对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示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博弈、地区冲突等传统安全挑战与气候变化、大流行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亚国家高度重视同有意愿有能力帮助其实现发展、稳定、安全的周边大国加强交往,尤其希望与中国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强化经贸和人文交流,共建现代“丝绸之路”。
从战略伙伴关系到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沿革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有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全球性大国,也有阿富汗这样长期战乱的国际热点国家,同时毗邻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极端主义极易滋生蔓延的西亚南亚地区。随着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和乌克兰危机延宕,中亚国家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的现实压力。中国和中亚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加强双边和多边互动,以合作促发展,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中国和中亚国家在高水平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全方位提升双方战略伙伴关系,致力于地区稳定和共同繁荣。
1992年1月,中国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虽然政治制度、经济实力、文化传统存在很大差异,但中国和中亚五国都非常珍视彼此平等合作,积极构建伙伴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建立政治互信,走出苏联时期军事对抗的阴影,通过消除边境地区军事压力、开放贸易口岸等稳步构筑睦邻友好的新型关系。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重要方向,中亚在中国整体外交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多次高层互访中,中国领导人明确阐释对中亚的基本政策,强调与中亚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以历史联系为纽带,复兴“丝绸之路”,拓展交通和贸易往来。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关系稳步提升。首先是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不断加强各部门宽领域多层次交流,就国际和地区形势交换看法,建立稳定的政府间合作机制;其次是经过多轮磋商谈判,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先后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打造“和平友好的新边界”,为跨境合作创造条件;再次是签署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中国2002年12月与哈萨克斯坦、2002年6月与吉尔吉斯斯坦、2007年1月与塔吉克斯坦分别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5月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友好合作伙伴条约,强调相互尊重各自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道路,确保双边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最后是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随着“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在多边框架内开展合作。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于2005年7月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6月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6月,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乌时中乌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四国,同年哈、塔两国总统相继访华,中国与塔、土、吉三国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哈则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后,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2016年6月)、塔吉克斯坦(2017年8月)、吉尔吉斯斯坦(2018年6月)、土库曼斯坦(2023年1月)先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高层交往、政治互信、互利合作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特别是在国际事务中不断加强相互协调和支持。2019年9月,中哈决定发展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3年5月,中吉建立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4年1月,中乌宣布建立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4年7月初,习近平主席访问塔吉克斯坦,中塔双方决定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还积极推动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并很快实现全覆盖。2022年1月,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同中亚五国30年合作的成功密码,在于始终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这四项原则是在合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共同财富,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继往开来、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源泉。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愿同中亚国家乘势而上,并肩奋斗,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提出要在双边层面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睦邻合作增添新动力。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分别会见塔、吉、土三国总统时强调,新形势下中方愿同塔方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各领域合作水平,推动构建世代友好、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中塔命运共同体;同吉方构建睦邻友好、共享繁荣的中吉命运共同体,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两国发展振兴;与土库曼斯坦在双边层面践行命运共同体,翻开中土关系发展新篇章。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创新理念,命运共同体有如下内涵:首先是在价值观上,彼此具有高度的政治互信,支持彼此的核心利益,尊重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制度选择;其次是在合作观上,基于平等互利,涵盖从经济到安全、人文、生态和国际事务等各个范畴,真正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合作;再次在治理观上,共商共建共享,通过对话消除分歧,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共同认可的规则制度,保证合作成果能够彼此分享;最后在发展观上,要开放包容,共克时艰,消除各种不平衡和人为障碍,真正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不仅享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确立了世代友好的战略目标,而且具备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质,能够不断激发出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中国与中亚国家全方位互利合作的方向目标更加明确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夯实国家间的合作基础。无论是在双边还是多边层面,经贸和人文两大领域分别构成交流合作的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对构建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与中亚五国都面临经济发展和国家振兴的重要任务,中国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亚国家也制定了长期规划,确立了通过经济改革尽快完成结构转型、建设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
第一,中国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势头强劲。中亚国家普遍认为,中国对中亚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所决定的”,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经贸合作。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进出口额已接近500亿美元,较1992年增长了100倍。中国投资的领域也不断扩大,算上各种优惠贷款,资金总量超过400亿美元。中国在双多边框架内提供多笔贷款,为中亚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并加大对中亚国家能源、交通、化工等领域投资力度。随着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围绕平衡贸易逆差、提高对华出口商品中非资源类产品比重以及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等问题进行磋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贸易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西方的单边制裁和所谓“长臂管辖”干扰了正常的国际经贸往来,但并没有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势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在2022年突破700亿美元,2023年创纪录地达到894亿美元。到2024年,中国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中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并开始进一步提质升级,拓展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根据乌兹别克斯坦方面的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不仅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是第一大投资来源国。随着各国走出疫情阴霾,经贸合作也在各个层面全面恢复,2022年发表的《关于中国中亚经贸合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倡议》提出更加远大的目标。
第二,中国和中亚国家人文合作蒸蒸日上。中国与中亚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双方就曾在“丝绸之路”上共享繁荣,民间友好往来一直没有中断。中亚国家非常重视与中国的人文交流,在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环保、体育等各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建立友好省州市,启动“文化艺术年”系列活动。随着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国游客提供签证便利政策,中哈、中乌旅游合作快速发展。
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30周年之际,中方倡议举办中国—中亚民间友好论坛,将中国同中亚五国友好城市增加至100对。中方还计划向中亚五国提供1200名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优先在中亚增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准备向中亚国家提供5亿美元无偿援助,助其实施改善民生项目;还准备提供5000个研修研讨名额,帮助中亚国家培养卫生健康、减贫惠农、互联互通、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业人才,打造互学互鉴、平等包容的人文共同体。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参与的主体和交流的形式更加丰富,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不断夯实双方世代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第三,中国和中亚国家互利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中国积极为扩大双方城市间、企业间的交流搭建平台,促进经贸合作与民间往来。如2022年1月,中国—中亚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2023年2月,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在青岛举行;9月,中国—中亚地方经贸合作论坛在郑州举行;11月,第七届丝博会中国—中亚电子商务深化合作圆桌会在西安举办。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已举办10届。2023年9月27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中亚民间友好论坛在西安召开,主题是“构建教育共同体,共迎美好新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以及经济互补性、互利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合作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不平衡、不稳定的问题,容易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今后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下功夫。一是经济合作更加注重惠及民生,领域的选择尽可能契合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增加就业的需要;二是投资企业要深入研究并严格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民众风俗习惯;三是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助力当地的公益事业;四是在传统医学、环境治理、青年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增进双方人民间的友谊。
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应对安全领域的新挑战
中亚地区安全形势非常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外部环境恶化也会进一步使内部矛盾冲突发酵。20余年来,从多国发生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到围绕水资源分配引发的争端,再到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边界冲突,中亚内部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新形势下能源、粮食和生态环境危机全球蔓延,中亚成为重灾区,而且表现出跨国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的特点。中国和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双边战略互动也更为频繁。
中亚地区安全形势有其特殊性。一是安全挑战大多具有跨国性、地区性的特点。中亚国家地处内陆,邻近国家之间的联系相对密切。二是地区安全格局处于变动之中,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多边安全机制基本由大国主导。三是安全威胁内外交织,内部问题大于外部挑战,社会分化和民族、宗教问题都可能引发动荡。四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安全威胁叠加,与周边热点相关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和毒品走私等跨国犯罪严重破坏地区稳定。此外,生态环境脆弱、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薄弱、网络信息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围绕中亚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周边冲突热点升温,地区安全稳定受到严重冲击。俄罗斯、美国、欧盟以及印度、土耳其等都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安全合作,针对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布局,以图扩大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俄罗斯依靠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具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其他大国也不断向中亚渗透。美国一度借由阿富汗反恐行动实现了在中亚多国的军事存在,2021年从阿富汗撤军后也并未放弃中亚,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推动吸纳中亚国家加入西方阵营。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基础坚实、效果显著。中国与中亚国家唇齿相依,安全上有共同利益,开展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首先,相关国家加强安全政策协调,达成对地区乃至国际安全问题的重要共识,为开展双边安全合作明确方向。其次,相关合作文件的签署为安全合作提供法律依据。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签署打击“三股势力”的《上海公约》《反恐怖主义公约》以及《反极端主义公约》等文件。再次,在上海合作组织及双边框架内举行战略磋商,开展联合军事演习、执法合作和培训,有助于相关国家增强防卫能力,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
通过在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安全合作,密切开展军事和执法人员交流,中国和中亚国家不仅提高了军事互信,而且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协商机制,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加强安全互动,打击“三股势力”与跨国有组织犯罪,推动阿富汗和平重建,取得了不少实际成果。中国支持中亚国家建设非核武器区等安全倡议,照顾其特殊的利益关切,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国家间矛盾冲突,积极支持哈萨克斯坦倡议举办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并推动其机制化。
与此同时,新形势下中国和中亚国家安全合作面临多重挑战。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使中亚的安全格局更趋复杂,美国及其盟友试图推动“阵营化”来打压和孤立战略竞争对手。随着全球经济波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更加突出,中亚既有能源、粮食生产大国,也有能源、粮食严重匮乏的国家。气候变化、环境变化也使生态环境脆弱的中亚国家面临严峻考验。受到西方国家政治施压特别是煽动“颜色革命”的影响,加上自身社会严重分化以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中亚国家普遍面临维护政权安全、社会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的艰巨任务。为弥补政治和社会治理的短板,中亚国家愈发重视与中国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务实合作。特别是在加强安全合作方面,中亚国家明确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赞成中方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并表示愿加强同中方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卫生健康共同体。在新签署的中哈、中乌《联合声明》中,安全合作位置前移,且增加了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内容,表示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主张就全球及地区和平与安全合作问题进一步加强协调,扩大在联合国、上合组织、亚信会议、亚欧会议、中国+中亚五国会晤机制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支持中亚国家在联合国提出的各项安全倡议,共同促进全球生物安全治理。
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开辟新前景
中亚国家不仅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也是首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与中国开展深度互联互通合作的国家,取得了不少标志性成果。中亚国家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方兴未艾。
第一,双方高度重视发展战略对接。中亚国家均提出本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如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吉尔吉斯斯坦的“2026年前国家发展纲要”、塔吉克斯坦的“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土库曼斯坦的“复兴丝绸之路”战略、乌兹别克斯坦的“2022—2026年发展战略”等。五国均与中国签署战略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对接合作,形成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哈、乌等国提出具体的对接建议,致力于发挥互补优势,提升互利合作的规模和水平。
第二,中国—中亚经济走廊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大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已经取得不少具有示范性的早期成果。中亚国家与中国合作开展通道建设,深化地区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获得便捷的出海口,同时打造新的经济走廊,有利于中亚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2024年6月6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彰显中国与中亚国家谋合作、促发展的共同心愿,反映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亚深入人心。中亚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该项目的战略价值和深远影响。
第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开辟新前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除经贸、投资、能源、交通、农业等传统领域的合作外,中亚国家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诉求,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优先合作方向和领域。例如,哈萨克斯坦提出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金融、跨境电商、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等创新合作;乌兹别克斯坦重点借鉴中方减贫经验,同时加强天然气、新能源、地方等领域合作;塔吉克斯坦则关注绿色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
第四,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人文联系不断拓展,世代友好深入人心。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精耕细作、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议会演讲时提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等新的合作方向,主张不断搭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共同落实人文合作项目,致力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中国和中亚国家合作可以在这些方面率先作出探索,助力共建双边和地区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
结语
中国与中亚国家是友好近邻,携手打造新型合作模式,构建地区国家命运共同体,是全方位发展国家间战略伙伴关系的长远任务,需要各国长期开展高质量务实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动力,是历史文化联系和传统友谊的长期延续,更是现实合作在各个方面的持续扩展,有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不断凝聚更多共识,形成更大合力。
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将成为中国和中亚国家合作的总体目标和终极追求,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各个领域同步推进,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广泛互动。以元首外交为战略引领,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从合作机制到互动平台,再到伙伴关系网络,不断巩固和深化睦邻友好,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中国与中亚交往史研究(第一期)”(项目批准号:2023YZD059)阶段性成果】
《当代世界》(2024年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