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三大倡议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来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4-03-25
分享到:
三大倡议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于江在《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4年第2期发表《三大倡议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文约2万字)。

于江认为,当前全球治理面临诸多问题,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外交工作主线,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符合人类发展客观规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下,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思路与针对性规划,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三大倡议的落地走实,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开拓新思路,为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提供正能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于江在文章中指出,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征程上对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思考。

我们要全面领会贯穿于新时代对外工作历史性成就的基本脉络和内在逻辑,深刻认识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创立和发展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开辟了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要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倡议为战略引领。

一、全球治理的挑战与机遇呼唤新的变革理念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机遇和挑战同在。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持续演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讲团结、促合作、求进步仍然是人心所向;另一方面,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呈现不断加重之势。

近年来,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遭遇重重阻碍,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治理框架的权威性严重受损。如何破解全球治理赤字、重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势头,这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同时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全球治理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二战后形成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面临多重挑战,全球治理面临诸多赤字亟待破解。

1.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发展治理失衡

全球化进程带来巨大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同时,在周期性低迷以及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加之新冠疫情“后遗症”、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经济分割和供应链重组等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仍将处于中低速增长轨道,未来或长期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

二战后以来的全球发展治理建立在一系列由西方大国主导创设的国际机制之上,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一些国家为维护霸权而将全球发展治理平台“工具化”,削弱了相关机制对全球发展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个别西方大国出于私利在全球发展治理中搞“阵营对抗”,阻碍了全球发展治理体系改革共识的形成,导致全球发展治理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局面。

2.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国际安全形势堪忧

近年来,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地区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国际安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凸显,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而且,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互影响,全球性安全议题不断增加,安全威胁来源及表现形式愈发复杂多变,但全球安全治理机制供给不足,碎片化现象严重。伴随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武装冲突和战争的形态及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还有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网络攻击、信息泄露和恶意软件的传播等全球性安全问题,都对国际社会造成了新的危害。

特别是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不稳、危机频发,局部冲突和动荡对国际安全造成新的威胁。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巴以冲突进一步升级,红海局势持续紧张,朝鲜半岛南北对抗升温,这些热点问题以及其他地区的潜在对立与冲突因素引发了全球性的安全隐忧,世界正面临重新陷入阵营对抗甚至大规模战争的风险。建立在联合国基础上的集体安全模式受欧洲传统外交“大国协调”原则的影响,强调大国合作和大国一致,这也意味着一旦国际社会发生分化,这种模式就会陷入相互否决的瘫痪之中。当前,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相关治理合作机制面临的阻碍日益加大,强调自身和小集团“绝对安全”的集团对抗和地缘竞争甚嚣尘上,对全球安全治理机制与合作平台的有效运转产生了巨大不良影响。同时,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经济问题的“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现象更加严重,人类的和平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3. 新疆域“泛安全化”,失序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活动领域及各国互动的空间维度不断拓展,深海、极地、外空、网络和数字、人工智能等成为全球治理“新疆域”。由于科技发展的前沿性,新疆域大多存在国际竞争激烈和治理制度滞后的失序风险,各国尚未实现普遍合作,存在着很大的“空白或灰色地带”。西方国家的科技实力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长期以来在新技术研发、应用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在制定治理规则方面也掌握着某种“霸权”。发达国家在新疆域治理领域的话语权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并正利用这一优势维护其“小圈子”的利益,这在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领域尤为明显,因而不利于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

令人担忧的是,在新疆域治理中出现了“泛安全化”态势。一些国家利用科技先发优势,在新疆域治理中谋求地缘政治利益,而不顾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不愿推进新疆域治理上的国际合作。少数发达国家不愿顾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将霸权思维渗透到新疆域治理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以科技优势构筑“小院高墙”。

4.国际社会应对挑战的共识严重不足

当前,世界各国尚未对如何适应当今世界基本趋势达成全面共识,在实践中更远未形成朝向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总体合力。

在国际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和平赤字不断加深、安全赤字日益凸显的背后,是部分国家抱着“冷战思维”不放,试图把自身国力相对衰落、本国经济陷于停滞的危机转嫁给他国,不愿从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和利益关系平衡调整中寻找出路,特别是固守霸权思维和“零和博弈”意识挑动大国竞争、操弄意识形态对抗。其霸凌行径不仅严重危害其他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而且大大增加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的难度。

此外,全球治理赤字中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债务危机等问题,包括全球气候治理不足和人工智能治理缺位等,也都暴露出当前国际关系中缺乏互信、共识不足的弊端。近年来,在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助推下,一些发达国家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的意愿下降,发展公共产品供给愈加不足。尽管全球发展问题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在相关治理机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有限。

总之,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现状。但是,国际社会经历过更为巨大的挑战与困难,最后总能通过国际合作化险为夷,这一历史经验给国际社会提供了应对全球治理诸多挑战的信心。当前,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的希望并未破灭,机遇与挑战共存。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并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大趋势也没有改变。令人欣喜的是,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集合体的“全球南方”迅速崛起为重要国际政治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展现出克服困难、发展振兴、团结自强的良好态势。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应当做出何种抉择,这既关乎人类的整体利益,也考验着各国的智慧。对此,中国政府态度明确:面对全球性问题与挑战,任何一国即使再强大也无法一家包揽,而必须开展全球合作。各国只有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渡难关、共创未来。

(二)中国面对全球治理赤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今世界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挑战,大航海时代以来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和从欧美历史中抽象简化出来的理念体系越来越不足以解释全球事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治理思路越来越暴露出其视野的时代局限性。针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前行道路上的重大难题,中国外交有着独立自主的看法、分析和论断,那就是世界已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面对当今全球治理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机遇,中国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国际大势,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和天下情怀,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崇尚“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倡导“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习近平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于2013年首度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它与同期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方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应对当今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重大挑战的中国智慧。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凝聚了各国人民期盼建设美好世界的新愿景。在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正在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和正能量。

近年来,发展问题在国际形势动荡中遭受冷遇,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叠加,霸权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的回潮对国际交流与对话带来困扰。针对这种状况,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三大倡议的提出,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总体目标下,进一步回应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提供的中国方策;三大倡议的提出,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有了更加具体而明确的可操作方案。

世界百年大变局的持续演进、国际形势中多重挑战与危机叠加、全球治理失序失能失焦状况的加剧,进一步证明了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大倡议将有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不断转化为丰富生动的实践与现实。

二、三大全球倡议的内涵要义和实践取向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内涵,旨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将三大倡议确立为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标志着中国高度重视、积极践行三大倡议,以此作为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一)三大全球倡议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

2021年9 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2022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剖析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安全挑战,着眼人类前途命运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已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重视和认可。中国政府在倡议提出一周年之际,于2023年3月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阐释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重点合作方向及合作平台和机制。同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表示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三大全球倡议是习近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科学把握时代脉搏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通过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旨在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而提出的中国方略。三大倡议表明了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鲜明立场和使命担当。

全球发展倡议的主要内容是“六个坚持”,全球安全倡议同样以“六个坚持”为核心要义,而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则体现于“四个共同倡导”。三大全球倡议的内涵如此具体和细化,表明了这些倡议不仅具有理念指导意义,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实践价值。

三大全球倡议各自蕴含的共同发展、共享安全、共话文明的精神实质,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积极倡议和庄严承诺,是中国外交需要长期坚持并努力实现的方向和目标,而三大倡议则是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系和实践路径。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携手应对挑战,完善全球发展治理,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为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重回正轨注入关键动力。针对人类生存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等问题,全球发展倡议有效回应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求,并着眼于破解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和世界发展合作指明了方向。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当前,全球地缘冲突加剧,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全球安全倡议的宗旨就在于推动全球安全治理,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针对战争与冲突、和平与稳定等问题,全球安全倡议明确提出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实践路径,既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安全挑战提供了科学指南,也为解决当前地区热点问题和地缘政治冲突贡献了可行方案。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结晶。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旨在推进全球人权和社会治理,共促文明交流进步,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针对隔阂与误解、包容与互信等问题,全球文明倡议既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又努力寻求各种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以实现文明多元与文明共通的辩证统一。

作为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大全球倡议旨在突破全球治理中的地缘冲突困境、发展失衡困境、体系失灵困境和价值混乱困境,进而弥合全球治理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和价值赤字。

(二)中国积极践行三大全球倡议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中国自提出三大全球倡议以来,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践行者。

1.落实发展、安全与文明倡议的实践

发展赤字是引发诸多全球性问题的主要根源性因素,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所面临的重点课题。中国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不断扩大发展问题上的共识,始终将发展问题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国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随之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担当作用更加明显。2022年6月,习近平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宣布了中方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32项重要举措,为加速落实2030年议程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年多来,全球发展倡议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目前,“之友小组”已成为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共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有效平台。

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中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错综复杂的安全挑战,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各国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发展。全球安全倡议和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目标的提出和实践,为全球安全治理擘画了蓝图,也彰显了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国担当。

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开展军事交往,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防务磋商对话机制,致力于推动构建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新型安全伙伴关系。同时,中国不断加强卫生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海洋安全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针对乌克兰危机、朝核、阿富汗、中东、伊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提出了重建安全理性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解决方案,为维护全球安全和人类福祉做出了不懈努力。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提供的一大国际公共产品。它顺应了文明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趋势,汇聚世界文明交流、发展、融合潮流,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同迈向新高度。

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互鉴、包容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优越,反对将个别国家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他国,反对搞意识形态对抗。中国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围堵和遏制他国发展,强调应以合作推进人权,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开展人权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凝聚共识,共同推动人权文明发展进步。中国主张实现妇女儿童事业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大力推进落实《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支持联合国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加强妇女儿童事业上的国际合作。

2.推进全球新疆域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实践

在全球治理的具体领域,中国同样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落实三大倡议,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于前述全球新疆域治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中国在《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文件中,专门设置“开拓全球新疆域治理,完善未来治理格局”一节加以论述。三大倡议与新疆域治理需求高度契合,有利于破解新疆域治理赤字。推进全球新疆域治理体系改革,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打破一些西方国家“规则霸权”的希望所在。面对新形势新领域新挑战,中国主张全球新疆域治理应当秉持和平、发展、普惠、共治原则,充分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和参与决策。

中国一贯主张,科技成果应当造福于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中国致力于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科技力量。中国认为,“小圈子”无法解决全球面临的“大挑战”,“小集团”适应不了当今世界的“大变局”。中国反对个别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和打造“平行体系”分裂世界,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营造共同发展的有利环境。

在数据安全、网络空间和人工智能治理方面,中国于2020年9月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2022年11月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2023年10月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积极支持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并强调各国应平等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这些主张和立场都显著体现了三大倡议的基本精神。在生物安全、海洋治理和外层空间利用等方面,中国也以三大全球倡议为引领推动国际治理合作。

应当看到,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依然力图垄断全球事务,并顽固坚持冷战思维,不肯放弃“规则霸权”。国际社会面临逆全球化思潮回升、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等诸多现实挑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一些新老问题上,全球治理赤字依然难以消除。在这种形势下,三大全球倡议的落实面临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三、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与中国的选择

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和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命运与共、休戚相关。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中国多次呼吁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倡导国际社会携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三大全球倡议就是中国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而提出的新思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2024年两会记者会上就全球治理表达中方立场主张,阐释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王毅强调,要体现各国权利、机会、规则平等,不能再允许个别或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多极化不是阵营化、碎片化、无序化,各国要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内行事;要做大并分好经济发展的蛋糕,让不同国家、阶层、人群都能参与并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支持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搞发展模式的单一化。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朝着各国人民期待的正确方向发展,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一)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危中有机”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主要来自世界大多数国家要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强烈愿望和呼声,而挑战则主要来自一些西方国家维护传统优势地位的意图及做法。这些西方国家在口头上也大谈国际团结,但实际上却对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缺乏足够的意愿,让国际社会对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期待一次又一次落空。

各国在世界观、安全观、秩序观等方面的认知差异,严重制约着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例如,乌克兰危机已持续两年多,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但各方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却往往是各说各话,很难形成共识,凸显出各国在安全观、国际秩序观以及如何加强全球安全治理的认知和行动上存在很大分歧。

发展是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求与基本权利,安全是现代主权国家的核心关切和立身之本,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友好交往、加深联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自然之道。但无论从这三方面的哪一个视角看,国际社会都还远没有实现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各国还远没有达到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的状态。

面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演变,某些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囿于狭隘的历史经验和所谓“相对收益”的零和思维,倾向于把当今世界描述为以中国崛起和美国对华遏制为内容的新两极格局。然而,国际关系学界的主流认知是,世界正进入一个不平衡的多极格局,多极化乃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趋势。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和呼声。在此进程中,世界主要大国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作用,但也应当始终不渝地倡导和保障中小国家应有的地位与作用,致力于实现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责权利的平衡。“全球南方”的觉醒,特别是非洲国家在解决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中的原则立场以及在众多国际问题上拒绝人云亦云,让国际关系民主化展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面对动荡变革期的世界秩序,中国近年来参与国际多边治理平台建设,成果丰硕,表现亮眼。中国提出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全球倡议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念,坚持不懈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动力。

(二)中国对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认知与选择

作为现行国际秩序的“后来者”,中国对于“全球治理”经历了从接触、熟悉到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的发展过程。

“全球治理”作为当今世界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跨年龄段的核心概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理论和思潮中,出现于发达国家,由社会党国际主席勃兰特最早提出——主张面对日益兴起的全球性议题,如安全、环境、发展、核、公共卫生、贫困、恐怖主义等,各国、公司、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应该通过各种合作,共同解决这类问题。全球作为一个治理体系,需要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通过诸如平等协商、合作对话、确立共识等方式,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以解决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与挑战,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互动。

中国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以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参与治理规则制定、采取相应治理行动等方式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了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构建和谐世界等基本观念。中国对于全球治理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业已兴起。

自2012年起,中国共产党的文献开始出现“全球治理”的表述,中国对于全球治理的态度也更加积极。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到“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2016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球治理”的相关表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其中蕴含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系列重要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这些表述,对我国以多边主义为思想基础、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持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的国际秩序观做出了完整阐述。

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方案。中国秉持和平、发展、普惠、共治原则,广泛参与国际事务,伴随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一道破解全球治理赤字。

1.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保障发展中国家利益

世界各国共同治理全球事务是全球治理的第一要义。任何与此相悖的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都是不合理的,特别是由一部分发达国家垄断全球事务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和摒弃,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平等权利必须得到保障。这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所应坚持的基本方向。

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推动“治理规则”的与时俱进,使其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利益和诉求,充分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确保发展中国家享受和平发展的权利,同时有效应对发展带来的安全风险。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因此,中国在全球治理上一贯主张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实践当中。在全球治理的主要议题领域,中国提出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对话而非对抗,坚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等等。

2.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实现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

推动实现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就必须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排他性的小多边主义。近年来,排他性的小多边主义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明显抬头。个别西方大国习惯作“世界警察”,一边挑动地区国家对抗,一边使用双重标准指责他国威胁全球安全。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以美国为首的封闭式、排他性的小多边联盟建设尤为活跃。这种趋势与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背道而驰,因而必须坚决抵制。

中国倡议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深化拓展多边合作治理思路,推动实现公正合理的多元治理、共同治理。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发展和完善。中国主张,联合国改革应有利于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和联合国的核心作用,有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有利于提高联合国机构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效率。中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不应成为大国俱乐部,必须让更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秉持公正立场的发展中国家有机会进入安理会并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

3.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国家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上应当是平等的,民主的全球治理体系应该是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普遍安全、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不断把理想目标变为现实的实践过程。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一起抵制和纠正全球治理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和做法。其具体路径,就是要推动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一贯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倡导由世界各国通过对话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由少数国家说了算的弊端,实现全球事务由世界各国说了算的目标。每个国家都应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享受应有的权利,同时履行应有的义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各国应当共同努力,其中包括抵制少数国家的“小圈子”政治和克服传统思维和势力的阻挠,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坚持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绝不是要和美国分享所谓“不能分享”的“霸权”,而是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建设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平等参与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应当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应成为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的理念基础和实践坐标。只有实现真正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世界和平稳定,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4.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当今世界,安全形势充满挑战,各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各国的和平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是当前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同时也反对任何国家威胁中国的安全。在此基础上,中国致力于营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并主动参与构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中国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积极推进全球安全治理的改革和建设,致力于开拓完善其未来治理格局。为推动构建多层次、多领域、整体性、复合型的地区安全机制,中国倡导包容性的安全合作参与原则、凝聚安全合作理念共识、注重对现有安全合作机制的协调并坚持循序渐进的构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不仅努力做好自身相关治理,还在国际层面贡献自身力量。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规则制定,并呼吁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以期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不同领域各层次攸关方的切实合作与机制化共治。

5.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需要各国摒弃相互间的偏见和私心,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实现全球利益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利益。

为了与各国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倡议“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倡导重视文明传承以及传统文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发展,从而应时处变、守正创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向世界发出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真诚呼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而三大全球倡议则是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当前,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二战后形成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面临多重挑战,全球治理困境亟待破解。三大倡议的提出,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落实三大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我们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客观分析和妥善因应当今世界变乱交织、机遇挑战并存的复杂形势,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健康发展,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前景。(完)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4年第2期)

【责任编辑: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