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国人说中国外交 >

专家文章:揭穿中非关系中的叙事陷阱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

责任编辑:张鹤龄

发布时间:2024-01-30

2023年5月12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马希奇镇的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当地农民在杂交水稻高产示范田内收割水稻。新华社发 西塔卡·拉乔纳里松 摄

参考消息网1月29日报道 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站1月24日发表南非金山大学非洲美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吉迪恩·希坦加的文章,题为《揭穿非中关系里的恐华心理、迷思与刻板印象》。全文摘编如下:

自从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围绕着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与全球新兴大国中国之间的动态关系就出现了大量毫无根据的误读和负面描述。

部分迷思源于有既得利益渗入双边和多边政策,故意破坏非洲与中国间以历史政治共识为基础、不断发展的经济关系。另一些迷思则源于恐华心理和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恐华心理和种族思想标记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在复杂的多边环境下,有哪些国际关系正在成长为重要的、充满活力的关系。

西方的傲慢根深蒂固

一些西方学者及政策制定者所描绘的整体图景充满了浸润着恐华心理和种族思想的怀疑消极情绪,助长了一种毫无根据的恐惧:中国要威胁西方霸权,或者说威胁多数西方学者所宣称的民主制度和国际秩序。

西方学者与媒体所说的国际秩序指的是西方在世界上的霸权。这一秩序建立在由美国及其盟友主导并维护的强制性的全球政治经济框架之下。

恐华刻板印象和对非中关系的误解同样反映了对非洲领导人及广大非洲民众的居高临下的种族主义态度,是在质疑非洲人在与中国伙伴打交道时的智慧和能力。

在许多方面,中国被描绘成以低廉价格吞噬非洲资源的掠夺者。这种论调模仿历史上的种族主义叙事,把非洲人描绘成无辜、可怜、无助的对象——在对华关系中,就需要一位西方老大哥来维护非洲,管理非洲的利益。

显而易见,这种西方对非洲的傲慢态度和居高临下的姿态深深扎根于西方与非洲大陆最初的政治文化接触。这是暴力殖民占领与剥削的根源,也是后殖民时代的无形诱惑与控制的根源。

这种做法同样可以代表西方对非洲的许多经济干预行为,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机构对非洲的经济干预。西方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失败的结构调整项目来强行推广“华盛顿共识”。布雷顿森林体系机构的专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专家后来被发现能力不足、资历不足或者没有正确理解非洲的社会历史背景。

“债务陷阱”是无稽之谈

流传最广的关于非中关系的恐华迷思是,北京正在非洲推行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其特点是掠夺非洲大陆的丰富资源。与这一刻板印象相关联的另一观点是,中国正在策划和实施所谓债务外交,让非洲国家背上它们无法偿还的债务,这样的话北京就能控制非洲的战略资源,让非洲国家动用资源还债。

这种刻板印象助长了另一观点:中国正在疯狂剥削非洲的廉价资源,尤其包括但不限于矿产,比如推动新技术发展的战略矿产。“债务陷阱论”声称,中国故意让非洲国家背上在政治和经济上难以承受的债务,从而方便北京对非洲国家施以不当影响。

上述说法是充满恶意的,而且缺乏证据。

在非洲,围绕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跨国公司进行斗争的最大案例恐怕涉及那些已经来非洲开采矿产资源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西方大公司。它们广泛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没有补偿当地群体,也没有恢复自然环境。

中非间合作平等互利

毫无疑问,非洲领导人和民众正在积极接触中方,相关渠道包括国家间机构、多边平台以及人际交往和文化外交。更重要的是,中非关系推动“互利合作”这一说法进入了国际交往的愿望和政策价值体系,使这种说法不仅出现在中非之间,而且推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地在与非洲接触时也使用这一术语。

非洲领导人正在利用双边(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来商谈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条款,寻求为基础设施发展项目、技术投资项目等多元化项目争取有利的经济投资条款。

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为经济发展、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磋商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非洲领导人在制定议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平等伙伴的身份推动行动方案和成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外,虽然中非合作的最初阶段聚焦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但不可逆转的多元化趋势正在拓宽双方的合作范围。共同利益成为主导,通过创造就业、转移技能和知识以及共享技术进步来改善民众福利。

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各项倡议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把非洲、欧洲、亚洲与全球贸易路线连接起来,充分利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潜在优势,加强非洲内部和外部联系,在促进国际经贸合作的同时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显而易见,刻板印象和叙事陷阱只会玷污中非之间基于历史共识与真正友谊的、越来越进步的合作行动。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