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与法国建交60周年。1月24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郑若麟接受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专访,谈及他对发展中法关系的看法和建议。
郑若麟接受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专访
郑若麟表示,中法关系是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典范。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这一举措改变了西方国家整体上对新中国的敌视态度,对中法、中欧关系都具有历史性意义。
中法友好由来已久。在伏尔泰、雨果时期,法国思想界、学术界对中国非常推崇;中国多位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曾到法国求学;法国还是中国革命的思想起源之一;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与法国国歌《马赛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埃菲尔铁塔为庆祝中国春节,会打上在中国象征喜庆的红色灯光;中法两国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重视对方大国作用,在应对重大国际问题、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议题等方面都保持了密切沟通。
同时,中法矛盾分歧时有发生。法国曾对台军售,近期还视中国为人工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并推动欧盟对华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法关系的复杂性。
建交60年来,中法关系经历波折,但总体稳定。面向未来,双方如何相处,才能在百年变局中持续推动两国关系发展?郑若麟指出,互相尊重、加强了解、合作共赢是更好发展中法友好关系的关键词。
第一,要切实做到互相尊重。中国非常尊重法国,法国在这方面则应自省,真正做到尊重中国主权,不干涉中国内政。特别是在西藏、新疆等问题上,不要用“种族灭绝”等毫无依据、彻头彻尾的谎言抹黑中国,不要出于固有的政治理念肆意对中国说三道四。
第二,要加强相互了解,更全面认识对方。中国人对法国的了解不能仅停留在“浪漫”上。军事方面,法国有航母、核武器、战斗机等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科技上,法国曾有速度最快的高铁、协和式超音速客机、世界最先进的核电站,比美国更早普及的互联网Minitel。法国还有世界上最短的工作时间、最长的休假日等。这些都表明法国是具有较强军事和科技实力的国家,其中有些方面中国并未充分了解。在增进相互了解上,法国人需要做的事更多。例如,法国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法国没有任何一个政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有些法国人甚至认为,中国没有法国式的多党制就等同于中国是专制的、威权的;在法国,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人可以通过选举当上国家领导人,而在中国,想成为国家高级官员,必须要积累一定的地方管理经验。遗憾的是,法国人不知道或不理解中国的这些情况。
第三,要认同合作共赢。法国对共赢、双赢抱有疑虑,认为中国人讲的双赢是“中国赢两次”。中国从来不把自己国家获得绝对、完全的利益作为外交的首要目标,而是奉行于你于我皆有利的原则。法国对此缺乏深入了解,甚至不愿相信。目前看,在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方面,中国说服法国的过程会很漫长。
同时,两国媒体和政府官员需要承担更大责任。媒体在报道对方时,一定要放下自我中心主义,不要自认为是老大,把对方当成批判的对象,在日常报道中要做到公正、客观。部分法国媒体习惯用夸大负面的方式来报道中国,加之法国有些党派、政客常给中国贴负面标签,导致很多法国民众无法接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事实,甚至产生恐华、仇华、反华的心理。因此,法国媒体和政府官员应改变“中国新闻必须负面”、“批判中国就是政治正确”的认知。
最后,要加强人员往来。因为两国大多数民众都是通过媒体、文学和影视作品等认识对方,所以若想真正深入了解对方,还是要去到对方国家实地看看。今年,中法举办文化旅游年,中国还对法国等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法国要举办奥运会。这是在文化、教育、旅游等各领域推动两国人员交流的大好机会。更多法国民众可以来中国旅游,深入了解中国。比如,法国人来到中国后就会发现,中国的美食超乎想象。那些在巴黎中餐馆里备受青睐的广东炒饭、咕咾肉等中国美味,不过是普通中国人餐桌上的家常菜。(记者张若梦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