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区域视角下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三)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3-10-28
分享到:
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区域视角下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三)

张丹萍,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时就承载着中国对文明交流的渴望,承担着中国与合作伙伴共建文明之路的使命。习近平主席说,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了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民心相通项目,深化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也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一带一路”文明之路获肯定 

据统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15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已有超过140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文件,初步构建起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推动多极化世界的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随着中国与共建国家交往和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发布的“最佳国家排名”的“文化影响力”分项数据显示,中国文化影响力得分自2016年以来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见下图)

2016年-2023年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标分值

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普遍对“一带一路”建设文明之路予以积极评价。肯尼亚《民族日报》网站发文表示,虽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最重要的部分,但该倡议还包括贸易、政策协调、普惠金融和文化交流这四个重要方面。它们与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发挥作用,使“一带一路”比其他各方提出的发展倡议更具优势。美国知名作家、时政评论家、战地记者安德烈·弗尔切克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连接各国,拯救数百万生命》一书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关乎民生、关乎文化、关乎健康、关乎知识,致力于把不同种族、不同生活理念、不同信仰的人们联系起来。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主席兼创始人拉鲁什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参与国之间、民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对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贡献人类文明进步新方案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再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习近平主席多次向世界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引领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也为世界贡献了文明进步的新方案。

三点主张为加强世界文明互鉴提供思想指南。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向世界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三点主张——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国倡导的新型文明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指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近平主席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表示赞同:“面对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行动”。尼泊尔前总统班达里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就是拉近各个成员之间的距离,让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彼此接纳,和谐共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世界文明对话提供新平台。2019年5月,在中国首倡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意义,提出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四点主张展现了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作为亚洲各国文明平等对话、相互启迪的全新平台,也深受各国欢迎。韩国《亚洲经济》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凝聚亚洲发展共识,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菲律宾时任总统新闻部长马丁·安达纳尔表示,中国发起此次大会是为了让各国繁荣昌盛,得到共同发展的机会。印度报业托拉斯重点关注中国提出促进亚洲文化交流的旅游计划,旨在发挥旅游对亚洲文化交流宣介的促进作用。

全球文明倡议解答如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之问。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四个“共同倡导”细化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实现路径,丰富和拓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倡议提出后广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可,各界普遍期待全球文明倡议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埃及著名汉学家、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表示,全球文明倡议切实促进各国之间建立更多文化联系和交流机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孟加拉国《新时代报》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提倡尊重文明多样性并承认各自的发展权利,有效回应国际社会的迫切需求。一些西方国家媒体也承认包括全球文明倡议在内的中国“三大全球倡议”对非西方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英国《经济学人》表示,“三大全球倡议”及其世界观在西方以外得到的支持比想象得要多。

三、提供文明交流互鉴新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民心相通项目建设,推动共建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各个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促进议会、政党、社会组织、妇女、青年、智库、媒体、地方等多元人文交流协同并进,不断拉近中国同共建国家民心相亲的距离,拓展了各区域各国文明交流的途径,夯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推进“小而美”项目建设。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在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表示,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近年来,一大批聚焦农业、医疗、减贫、教育、妇女、环保等民生领域的“小而美”项目稳步实施,“鲁班工坊”等项目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帮助共建国家民众获得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不断提升当地民众的获得感、认同感。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阿德希尔·卡文斯在肯《民族日报》发表题为《“一带一路”对非洲只有好处》的文章评价,除了在肯尼亚创造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外,“一带一路”还是不折不扣的技术转让途径。如今,内罗毕获得了大量铁路技术专业知识,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司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与30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积极开展抗疫援助,引领抗疫国际合作。截至2021年末,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向“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加深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情谊。

开展多领域人文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为不同区域国家间教育、学术、科技、文化、考古、旅游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带来广阔机遇。中国持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在共建国家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推动高校境外办学,设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合作平台。非洲问题分析师娜迪迪·阿卡哈拉撰写的《中非关系中的非洲机遇》一文指出,近年来,非洲孔子学院数量不断增加,可以让非洲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实施图书、出版、影视等文化走出去工程,与合作伙伴开展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考古并实施援外文化修复项目,与合作伙伴互办“旅游年”,共同举办“国际文化年”“文化博览会”“国际艺术节”等人文交流活动,切实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加深了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亲相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重塑过去,展望未来》一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不可估量。

建立多层次交流机制。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在政府层面,中国与共建国家签订了数百项官方文化交流合作协定与相关执行计划,与东盟、阿盟、中东欧国家、上合组织等多个组织建立了多边文化合作机制。同时,中国致力于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等群体交流,以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美国威廉玛丽学院AidData实验室发布的有关“丝路外交”的报告指出,中亚和南亚地区青年学生在中国留学时接触到中国文化、价值观、规范和政策立场,回国后分享他们在中国的经历,改善了两地区对中国的整体态度和印象。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研究员蒂姆·温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之上,开创了文化合作和跨境对话的新时代,促使各国化解宗教、遗产、历史等分歧,建立起富有成效的重要对话机制。

四、切实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的十年,也是中华文化加速走出去的十年。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从一项成功的国际合作平台延展到一个凝结了中国智慧的新型发展模式。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名片”。

文化吸引力上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吸引力。国际舆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凝聚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大幅提升了中国的文化吸引力。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研究员蒂姆·温特认为,中国在公路、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共赢政策与经济合作是对硬实力的运用,对共建国家产生了吸引力,但没有涉及冷战时期常见的胁迫或结盟形式。美国“外交学者”网站题为《中老铁路是否有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文章表示,虽然现在说老挝将如何或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中老铁路还为时尚早,但是该项目极具潜力,可以成为提升吸引力和扩大影响力的渠道。CGTN制作的新闻节目、24小时不间断播放的成龙经典中国功夫影片、精心制作的中国古装剧、中国游戏类节目以及专门为孩子们制作的中国动画片等在非洲一些国家也很受欢迎。

国际话语权增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开幕次日,英国发起“清洁绿色倡议”(CGI),该倡议显然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七国集团也推出“重建更好世界”(B3W)计划。这些项目都模仿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命名法,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塑造国际话语能力的提升。以上表明,中国在传播具有规范影响的术语、词汇方面越来越有信心和能力。简而言之,中国话语权出现增长迹象。

文化感召力扩大。国家文化软实力直接体现为文化感召力,即国家发展模式、价值观等的国际感染力和认同度。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扩大了中国的文化感召力。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研究员蒂姆·温特认为,中国挖掘、修复并展示了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故事,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使“一带一路”倡议更具感召力,并赋予其和平、信任、友谊、合作的形象。韩国SUNIN PUBILISHING出版社出版的《“一带一路”和新韩中合作》一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同共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建设政治信赖、经济整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英国剑桥大学民主未来中心2022年分析了涵盖世界人口97%的30个全球调查项目后发现,尽管西方国家更加支持美国,但过去十年来,东欧、亚洲和西非的许多国家逐渐向中国靠拢。数据显示,生活在全球136个非西方国家的63亿人口中,有70%的人对中国持积极正面的看法。

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遵循文明发展规律,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价值共通、文明成果共享,引领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展望未来,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世界文明对话,共同为促进世界文明对话发挥积极作用。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 张若梦

【责任编辑: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