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惠及世界——区域视角下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一)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董佳雯 发布时间:2023-10-23
分享到:
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惠及世界——区域视角下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一)

张丹萍,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自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合作已经走过十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吸引了全球超过3/4的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参与,把握中国快速发展的机遇,汲取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共建合作结出累累硕果,惠及世界。

一、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

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之际,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合作协议;2019年第二届高峰论坛举办时,参与方已达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截至2023年9月,即第三届高峰论坛举办前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据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传播大数据平台统计,2013年9月7日至2023年9月7日,境外媒体发表与“一带一路”相关度较高、涵盖世界十大语种的新闻报道共约19万篇,其中参与共建的各大洲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亚洲(9.2万篇)、欧洲(8.1万篇)、非洲(0.3万篇)、拉丁美洲(0.3万篇)、大洋洲(0.2万篇)。如果包含新闻背景中提及“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则高达71万余篇。总体来看,外媒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量前期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在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的年份,即2017年和2019年两次达到峰值。近几年报道量趋于稳定,整体保持较高关注度。

除大量新闻报道外,海外出版有关“一带一路”的专著、研究合集等每年高达一两百本,反映国际社会关注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程度。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专项研究显示:2016年前,海外关于“一带一路”的各类图书每年有100多本;2016年以来,每年有200多本。所涉语种从2016年前以英语图书为主——约占90%,到目前已涵盖10多个语种——英、法、德、俄、西、葡、韩、日、泰、阿拉伯、土耳其、保加利亚语等,且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图书整体占比明显增加,约为40%。

二、中国经验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阐释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发点、背景和意义。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共同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经过十年时间,全球不同区域对此已形成广泛共识。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海外媒体、学者、智库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将把改革开放带入新境界和新高度的重大倡议。

满足合作伙伴发展诉求。“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建设为主要内容,紧密契合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实现经济独立和民族振兴正方兴未艾。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反映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这一观点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政治与经济部门主任谢尔盖·卢科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帮助周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机制之一”。韩国总统直属政策企划委员会委员长赵大烨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契合共建国家的共同需求,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为共建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能够激发出强大的生产潜力,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为世界经济增长探寻新动能。国际舆论普遍认可“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化的贡献。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跨大陆互联互通的宏伟举措,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地区经济环境水平,从而大幅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显著推动共建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意大利汉学家贾达·梅塞蒂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

三、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全面谋划全方位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中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举措,致力于支持各国共同发展。十年来,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赢得“全球南方”普遍支持。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时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命题,给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并表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践行其“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理念原则的重要载体。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报道,“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因其在双赢战略下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而备受国际关注。美国智库学者布鲁诺·玛萨艾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新诠释了儒家的“天下观”。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国家的合唱。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就是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中国倡议的理念原则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巴基斯坦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扎米尔·艾哈迈德·阿万在欧洲《现代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七国集团6000亿美元的基建项目威胁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文章表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并未将G7的基建计划视为“威胁”。有多种发展方式是好事,发展中国家应该有更多选择和机会。中国相信自己的能力、经验和财政实力,中方合作共赢的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信任。德国学者乌韦·贝伦斯指出,资本主义不仅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反而加剧了现存的难题,“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平等合作的发展理念,正试图通过另一种方法来改变现行的不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为生产和共存问题寻找替代答案。

推动完善现有国际机制。“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共建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实现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与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发展规划或合作倡议有效对接,在全球和区域层面形成广泛共识,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西方舆论基于冷战思维,警惕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改变现有国际秩序”,但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视“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合作机制为发展机遇。意大利学者马迪奥·戴安、西尔维娅·孟奈佳姿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区性新举措:全球治理的多元化进程》一书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表明中国致力于融入世界,既是维护现有国际秩序的过程,也是将中国理念融入其中的过程,这使发展中国家视中国为重要合作伙伴,促进了南南合作和世界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倡议助推全球化健康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中国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为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发展成就备受国际社会瞩目。

构建全方位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基础前提。“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十年来,中国已推动建立一个覆盖全球3/4国家的全方位、复合型互联互通网络——中欧班列已成为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已初具规模,区域性合作布局持续完善,共建国家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攀升,旗舰项目和惠民工程齐头并进,就业和培训规模扩大加深人文交流。这些成果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巴西《论坛杂志》发文表示,经过多年合作,“一带一路”已基本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除基础设施项目外,该倡议也通过中欧班列在亚欧之间建立了新的物流通道。凭借这种连通性,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新丝绸之路仍得以发展。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库布斯·范施塔登在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发文表示,中国改变了“全球南方”的基建面貌。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从来都不仅仅关乎基础设施。更确切地说,成为“一带一路”标志的桥梁、道路和港口都属于设施联通,这只是构成“一带一路”的“五通”之一。

拓宽深化多领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始于经济合作,但不止于经济合作。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健康丝路”;面对低碳转型,“绿色丝路”应运而生;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国提出搭建“数字丝路”;面对发展鸿沟,中国倡导“减贫之路”。国际舆论充分肯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展性和包容性,对其在全球新冠疫情后的发展充满期待。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发表题为《中国“健康丝绸之路”在中东》的文章认为,多领域合作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促进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新冠疫情后的长效性发展。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出版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书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短期影响,但从中期来看,疫情可能会带来更具可持续性和区域差异化的“一带一路2.0”;从长期来看,加强共建国家内部连接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且中国已经提升了倡议合作项目的质量、可持续性和多样性,因此疫情不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过大冲击。美国《华尔街日报》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投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缩,但认为中国将重塑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对项目更加精心挑选,更注重项目收益以及民心相通。

为世界经济提供动力。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组,优化资源能源配置和地区均衡发展,持续引领全球化进程,成为逆全球化浪潮下推动全球包容性开放合作的重要引擎,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使全球化更加健康。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也曾指出,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的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哥本哈根商学院研究员费德里科·詹森在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发文表示,即使在当前逆全球化和“脱钩”加速的时刻,“一带一路”倡议也可以在全球供应链转变中发挥作用。美国学者卡沃斯·马苏德与中国学者陈定定在合作完成的文章中表示,在逆全球化趋势下,“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全球合作的象征,为全球企业带来了新机遇。

使共建国家更多受益。国际舆论认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促进了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给合作伙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其中,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减贫。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规模投资,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使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世界银行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使全球减贫“提速”。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第十年: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国家经验》一书对39个共建国家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全面评估后认为,受益于该倡议的国家在法治、反腐败等治理领域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先后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充足机制和体制保障。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及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之际,回顾、梳理、总结这十年发展历程,可以预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必将行稳致远,结出更多硕果。(审核:李小华 张若梦 戚易斌)

注释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俄语、西语、葡语以及中文等十个语种。

【责任编辑:董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