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出席巴西总统卢拉举行的欢迎宴会
首页 > 外交研究 >

共建“一带一路”:“通”的关键在“共”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3-10-17
分享到:
共建“一带一路”:“通”的关键在“共”

张馨,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持续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截至2023年7月,全球已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已开展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共建国家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

“共商”的各方出于对发展的共同期盼走到一起,基于各自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客观差异,提出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在“商量着办”的过程中,各方之间明确获悉各自的发展规划、步骤、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发展重点与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找可同频共振的合作契合点;坦承彼此在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切、技术瓶颈、资源制约,以及现有可解决发展痛点堵点难点的工具箱储备,从而寻求基于优势互补的合作与更贴合解决实际发展问题需要的探索创新。

“共建”让各方在互惠互利的合作项目中互相参与彼此的发展,是各方在面对共同的发展挑战时,汇众识、集众智、聚众力,共同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在项目的选择、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共建国家不断深化基于技术、资金、人员、经验等方面优势互补的相互学习,实现共同成长。事实证明,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内产生的方案,往往更符合当地实际、更顺应当地居民所急所需所盼、更能保障发展结果的可持续性。

“共享”突出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各方分享发展机遇与结果的普惠性,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一带一路”建设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参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共建国家认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符合自身发展利益。共建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低、资金和技术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等制约发展动能的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充分保障共建方作为参与主体的平等地位,以共商交换看法,以共建分享经验、化解风险,必然共享惠民生的合作成果。

共商共建共享是使合作共赢目标落实落地的“金钥匙”

高峰论坛引领共商。中方于2017年、2019年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会各方进行深入交流,就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向和重点领域等达成广泛共识。中国主动搭建开放合作平台,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国际化平台,为各方寻找合作切入点、着力点创设常态化机会。

双边合作推进共建。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共建“一带一路”的全面实施将使共建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在此基础上,共建国家不断深化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新领域合作,共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多边合作放大共享效果。在中国倡导下先后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和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同共建国家金融机构,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共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增强了参与方自身的发展韧性,以及所有共建国家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共商共建共享是共建“一带一路”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

在国家间关系层面,通过充分的共商共建共享,共建“一带一路”的各方在携手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划、发展实际、发展道路等内容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与认识,加深了对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理解与尊重,进一步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在区域合作层面,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导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显著提升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有效促进了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成为支持共建国家企业生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钢铁驼队”,有力维护了共建国家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在全球治理层面,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被广泛接纳为全球治理观。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相互贯通,助力解决全球发展、安全、文明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事实证明,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责任感开展不谋私利、尽图发展的合作完全可以实现。

审核:李小华 戚易斌 张丽颖

【责任编辑: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