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出席巴西总统卢拉举行的欢迎宴会
首页 > 外交研究 >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3-10-12
分享到: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于江,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张玉环,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陈文兵,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主张。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亚信第五次峰会上提出,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共同倡导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展现出大党大国领袖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当今国际形势进行了最新分析判断。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形势是严峻复杂的,巨大风险挑战也是接连不断的,国际形势中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各国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不断汇聚起战胜共同挑战的文化文明力量。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着眼于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大势,从国家、政党、社会等层面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为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百年变局下人类文明面临新挑战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发展进步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乏力,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突出,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全球发展事业面临诸多阻碍。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蔓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严重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个别国家抱持冷战思维,蓄意挑动意识形态对抗,威胁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国战略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升温,地区动荡不断。过去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人文交流受到巨大阻碍。此外,人类社会还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愈发加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不可阻挡,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亟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在此形势下,世界各国只有以开放包容心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学习吸收不同文明精华,才能有效应对文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二)“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泛起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后冷战时代各文明之间可能产生集团对抗及国际冲突,这本质上是根深蒂固的西方文明中心论,顺应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目的是服务美国“一超独霸”的战略利益。美西方一些人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积累原始资本以及“国强必霸”的历史路径套用于中国,完全罔顾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和新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占过别人一寸土地的事实,炮制出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本质上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伴随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美西方一些国家再度炒作“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从大国战略竞争的视角出发,渲染夸大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在国家间制造冲突分歧,严重威胁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宁。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实施围堵、打压和遏制政策,拜登政府更是明确表示将以“竞争—合作—对抗”框架处理中美关系,2022年10月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地缘政治的最大挑战者”。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大力渲染下,“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再度甚嚣尘上,严重影响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制造了重大障碍。正确认识文明的本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已经成了国际社会的共同紧迫任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速,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了思想指引。

(四)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进一步证明了现代化道路没有固定模式,只要符合本国国情、适合本国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都是最好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文明延续、迭代与创新的巨变,它不仅集中刻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赓续的特殊规律,更在多个维度上探寻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后起国家文明复兴的普遍规律,以及不同文明在同一时空环境下交融互鉴的普遍格局。

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文明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重要理念和主张。这些重要论述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破解“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推动构建世界文明交往新格局,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多彩多元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多彩多元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构成了绚烂璀璨的人类文明图谱。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多彩多元的人类文明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无论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科技、道德、法律等不同方面有其独特的建树,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才使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有了重要意义。

(二)平等相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

文明是平等的,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在人类漫长而辉煌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存在差异,但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秉持平等、谦逊的态度,才能深入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才能真正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如果秉持“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就会引发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战争,造成生灵涂炭甚至文明毁灭。历史上,在“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等观点误导下,欧洲国家将欧洲以外文明视为落后、野蛮、未开化的文明,自认为肩负向其传播“先进文明”的责任,实际上是为其开展殖民扩张行动提供托辞。欧洲国家以傲慢姿态对待其他地区的文明,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还试图改造、破坏、毁灭、取代当地文明,结果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对抗,引发了大量流血冲突事件。因此,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必须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为前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应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识,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三)开放包容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的兴盛发展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开放包容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不竭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兼容并包、交流互鉴,文明才能不断延续发展。文明如果长期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近代以来,由于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借鉴西方工业文明成果,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盛极而衰,长期处于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衰败局面。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兼收并蓄的态度,打破文化交往的藩篱,开辟人文交流的多样渠道,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

(四)人文交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从广义上讲,人文交流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涉及一切以人为载体的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从狭义上讲,人文交流主要指文艺、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新闻及体育等领域的沟通和互动行为。具体到国家而言,人文交流主要是以人员交流、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为内容,以国家间民众的互动、互识和互知为目的,相互间思想文化的交汇、碰撞和吸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人文交流历史由来已久,早在2000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极大地丰富了中日两国人文交流;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游历中国,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游记,激发了欧洲人对遥远东方文明的无限神往;明朝时郑和七次率领船队进行海上远航活动,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和平友好交流。人文交流可以建立民众之间的情感纽带,增进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对维护世界和平、减少冲突与战争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地区和国家仍因文明差异而隔绝交流,甚至发生冲突和战争。我们应正视文明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搭建更多人文交流的平台,丰富人文交流形式和内容,以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建设一个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平美好世界。

(五)和合共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目标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文明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取向,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应以和合共生为根本目标。和合共生是中华文明的处世智慧,也是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和谐和睦、追求友好合作的哲学思辨与中国智慧,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当今世界,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单一国家、单一文明都无法独自解决全球性问题,各个文明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磅礴力量。尽管不同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真诚心愿和不懈追求。面对国家间矛盾和分歧,一些国家执意打造“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小集团”,搞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不仅无助于解决全球性挑战,还会放大不同文明的差异,加剧国家间的冲突。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

三、文明交流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辨析

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文明交流互鉴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文基础和实现路径。

(一)文明交流互鉴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根据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变化等,对人类共同体形态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人类共同体演变将经历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然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共同体”,并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样一个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阶段,一方面,由于地理大发现,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各国的交往范围;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人类活动空间迅速扩大,原本分散的民族、国家与区域之间逐渐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逻辑,而且指明了人类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潜在发展趋势,为人类普遍交往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而使世界建立起普遍联系的历史阶段,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在普遍交往状态下,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方面,从而进一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在物质交往充分开展的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与精神交往也得以普遍开展,“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以上论述,从共同体视野深入分析了人类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世界历史”后,普遍交往对人类物质、精神交往的重大意义。这表明,文明交往及其本质上蕴含的互鉴具有内在必然性和必要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虚幻共同体”中,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平等”等价值只为资产阶级所独有,因此不可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普遍交往,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才会出现“普遍交往”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世界普遍交往以全新内涵,为破解资本主义社会普遍交往困境和因种种原因出现的普遍交往障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案,使各国人民普遍交往真正具备了条件,为世界性普遍交往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场域,将极大地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二)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人文基础

多样性作为人类文明基本特征、人类文明因多样而精彩,本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人类现代化道路是多元多样的,但是和平、发展等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追求。在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复苏需要共识与合作,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格外突出。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可以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正因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够延续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前所未有地频繁,世界已成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地球村。“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理论的喧嚣,更让各国人民认识到,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交流和团结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从文明永续发展、人类前途命运高度,主张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倡导各方共同参与、共同进步,携手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类大家庭,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交流互鉴使不同文明相互汲取营养、寻求智慧、创新发展,从而找到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目标的最大公约数。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需要秉承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精神,需要大力开展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文明冲突论”等论调沉渣泛起呼唤人类文明同放异彩,呼唤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正是因为敏锐意识到人类文明面临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在一个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世界,各国要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让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三)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人类文明发展反复证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00多年的中外交流史表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既使中国吸纳外来文明的长处,推动了自身文明的发展,又使中华文明为世界进步不断作出贡献。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对西方近代工商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并带动了世界变革。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其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一书中说:“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罗马帝国”。这一论述,阐明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从2000多年中外文明交流史中汲取经验,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主张通过文明互学互鉴、交流交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通过汲取不同文明的有益因素为人类发展提供智慧启示,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找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最广泛凝聚各国共建美好世界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不同文明只有平等相待、交流互鉴,才能取长补短、相互滋养。

四、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发展前景光明。但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要始终坚持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交流互鉴,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思想和倡议,坚持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始终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为妥善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着眼于文化文明的发展赓续,致力于化解不同文明间的矛盾冲突,主张不同文明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取长补短,为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角度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立足于世界各国人民普遍交往的愿望,代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各种文明的相处之道,有利于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开放、包容、和谐的核心理念,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高度赞赏,其真理性、时代性、实践性正日益得到充分展现,并将在未来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切实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为不同文明更好地实现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繁盛贡献了中国智慧,为破解“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提供了中国方案,指明了各种文明和谐相处、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必将为促进不同文明美美与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当前,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各国必须着眼人类文明赓续的全局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切实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及其“四个共同倡导”核心要义,不断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三)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化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倡导不同文明交融互鉴、多元共生,有利于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准确解释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加深国际社会的理解认知,不断增进相互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立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既弘扬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共同价值,也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价值实现路径上的特殊性差异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等差异,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时代需要,“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价值理念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广泛价值共识,为人类进步事业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出的破解之策,是为世界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指明的正确道路。中国将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敦促世界各国共行天下大道,共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文明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交流传播的最耀眼舞台。丝绸之路既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极大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共建“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各方广泛参与国际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在世界发展中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并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提炼概括为“丝路精神”。“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完全契合,并深刻启示人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推动各方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务实合作,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密切各领域往来,将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成文明交流互鉴的样板,不断彰显其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实践平台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站在世界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在此过程中,摒弃冷战思维、克服“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大力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描绘了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文明新图景,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和实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我们要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征程。

《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年 第3期)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