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出席巴西总统卢拉举行的欢迎宴会
首页 > 外交研究 >

潮起亚细亚 启“杭”团结友谊新征程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3-09-28
分享到:
潮起亚细亚 启“杭”团结友谊新征程

张伟鹏,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举世瞩目的杭州亚运会在钱塘江边、西子湖畔徐徐拉开大幕。这是继1990年北京亚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后,亚运圣火第三次在中国点燃。33年来,亚运会的成功申办和举办既是见证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踔厉奋发勇向前的集中体现。

杭州亚运会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向世界展现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必将为亚洲和平友谊、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展现伙伴关系新活力,表达共迎未来美好期待。来访政要高度赞赏杭州亚运会办会理念先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国人民热情友好,让各国运动员和嘉宾感到宾至如归,令人印象深刻,期待中国继续为亚洲运动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和叙利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东帝汶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生动展示了中国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最新成果。此外,各国还就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达成共识,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不断增强,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展现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命运与共情怀。

办赛理念凸显新特色,绿色智能展现发展之美。举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示。浙江坚持改革开放,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本届亚运会申办成功以来,杭州和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5个协办城市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运用高科技手段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和观赛体验,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进行改建改造,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体育竞技之美、千年古都之韵、现代科技之妙相映生辉,呈现出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亚运盛会,生动诠释新时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拼搏进取凝聚新共识,促和平谋发展已成大势。亚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过去几十年,亚洲地区总体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就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亚运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亚洲国家争取主权独立、加强彼此团结的意涵。除了展现竞技体育的魅力和风采,亚运会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族群极其多元的大洲的国家和人民团结一致、促进深度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既有分裂对抗之危,也有团结合作之机。杭州亚运会是践行和传播“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重要契机,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推动人类团结进步的独特作用,为亚洲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新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宝贵力量。

人文交流绘就新图景,多彩文明汇聚续写辉煌。建设开放包容的亚洲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杭州亚运会参赛运动员数量、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既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人文交流的平台,更是其乐融融的聚会。体育铺路搭桥,文明交流互鉴。由“宸宸”“琮琮”“莲莲”组成的吉祥物“江南忆”,名字分别源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西湖的接天莲叶,会徽“潮涌”创意取自钱塘潮,这些文化符号成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和平与友谊的使者,展现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杭州亚运会口号是“心心相融, @未来”,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文化底蕴,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让世界再一次感知中国、读懂中国。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亚运圣火已燃亮夜空,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我们期待各国健儿在杭州亚运会的赛场上奋勇争先、不断突破,我们期待亚洲各国人民通过杭州亚运会收获更多友谊与感动,我们更期待杭州亚运会的口号与理念能够激励亚洲各国团结一致向前看、齐心协力促发展。杭州亚运会必将成为亚洲和全世界携手同行的重要平台,凝聚起同力共赢、同向未来的磅礴力量,给全世界留下难忘的杭州记忆。

作为亚洲大家庭的一员和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将以举办此次杭州亚运会为契机,以体育交流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亚洲各国一道,携手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共同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审核:李小华 张若梦 戚易斌

【责任编辑: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