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学术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理论与实践

来源: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3-08-31

张玉环,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于江,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摘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包括紧扣时代潮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丝路精神为指引等。展望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仍需进一步走细走实、深耕细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习近平外交思想 高质量发展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沿线国家纷纷响应并给予积极支持。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扎实推进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从凝聚合作共识的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阶段迈进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再到明确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逐步彰显,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举。新形势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进一步走细走实、深耕细作,推动全世界携手共创共享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国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这一倡议的最高目标。十年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克服各种困难,从无到有、从蓝图到现实、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逐步形成抗风险、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五通”局面,成果丰硕。

(一)坚持发展优先,为世界各国打造共同繁荣之路

十年来,我国同共建国家走团结合作、互联互通、共同发展之路,不断深化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等方面成效显著,为世界各国开创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图景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硬联通”硕果累累。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顺利贯通,改变了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运输需绕道他国的窘境,促进了对外联通,对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意义重大;中老铁路破解了老挝陆路交通困局,让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3个城市,为畅通全球产业链、扩大中欧经贸往来、搭建国际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将开通运营的雅万高铁,不仅是印度尼西亚的首条高速铁路,也是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将极大改善印度尼西亚交通状况、促进东南亚国家间的互联互通。

规则标准“软联通”扎实推进。我国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要“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不断加强规则标准对接互认,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35个共建国家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与此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境外项目采用中国标准,截至2022年7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的重点基建项目执行中国标准的占比超过1/3。

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基础夯实。我国与共建国家加强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既给各国人民带来福祉,也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一方面,一系列“小而美”民生工程有效提升了共建国家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增加了其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一系列多边文化和旅游合作机制相继建立,互办“文化年”“旅游年”等活动,增进了共建国家人员往来;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为共建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平台。

(二)捍卫多边主义,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力量

当前,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比超过发达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趋势,缺乏代表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既无法帮助发达国家应对自身存在的贫富分化、产业空心化等挑战,也无法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技术、资金等短板问题,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强全球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面向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拓展了新实践。我国以公平正义为理念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我国支持补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南方”短板,支持汇聚南南合作的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回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诉求,通过设立丝路基金、支持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机构,不仅为解决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提供了支持,而且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对现行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形成了重要补充。截至2022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106个成员,累计批准项目202个,融资额超过388亿美元,撬动资本近1300亿美元;①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累计批准成员国98个项目,投资总额约332亿美元。

(三)与时俱进,为疫后世界经济复苏指明方向

“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面对全球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更加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加快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提升共建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韧性贡献了力量。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成就显著。我国与共建国家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提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海底光缆标志性项目“亚非欧1号”投入运营,大量跨境陆缆在国内外运营商的通力合作下快速联通,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新基建项目陆续布局,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据统计,我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与周边国家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进展显著。我国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力推进对外绿色合作。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2019年,在北京成立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为政府、企业、智库和社会组织围绕绿色经济进行对话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2021年,我国与部分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倡导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环境合作;2022年,我国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经验总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个别国家对其存有疑问,跨越2000多年的古代丝绸之路能否在当今时代重新焕发光彩和生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走得通、建得好、落得实,为世界所瞩目,有力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一)“一带一路”倡议深刻把握世界潮流、解答时代之问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蔓延,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突出,南北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个别国家“脱钩退群”、背弃国际责任,造成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全球治理赤字增多。与此同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深刻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指出“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并同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倡议为应对全球治理赤字和国际公共产品短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挑战、推动全球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点赞”。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能够穿透历史,准确判断和把握国际形势以及世界潮流,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为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造福世界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减贫之路、增长之路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发展目标,扎实深入地服务于共建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

“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启动了大批务实合作、造福民众的项目,惠及共建国家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2013—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大批农业、医疗、减贫等领域的“小而美”项目相继落地,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据世界银行测算,共建“一带一路”能使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脱离中度贫困。

我国与共建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让“一带一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通道”。新冠疫情期间,我国通过中欧班列等运输通道及时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其他国家输送物资,为稳定国际供应链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除物资供给外,我国还积极分享抗疫经验,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抗疫医疗专家组。

(三)“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弘扬丝路精神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弘扬丝路精神,实施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举措,促进了国际合作的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和平合作。我国致力于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携手共建国家共同为区域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贡献力量。我国积极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积极消除贫困落后和社会不公,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包容。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习近平主席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互学互鉴。共建“一带一路”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坚持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相互汲取营养、寻求智慧、创新发展,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十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多领域的人文合作,加强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往来,密切与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逐渐形成了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减少了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分歧,有力促进了各国间的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实践始终聚焦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致力于为各国的共同繁荣创造机遇。习近平主席指出,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一带一路”倡议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提供新机遇和新动力,这种和合共生、互利共赢的思想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需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国际形势。当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的情况更加复杂,全球疫后经济复苏形势更加严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诸多目标的如期实现面临巨大挑战。但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初心仍在而且愿望更加强烈,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

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坚定信心,咬定“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不放松。“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我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继承创新、主动作为,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促进现有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增量改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以及《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的目标相一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相呼应,共同致力于凝聚国际共识、形成国际合力应对全球发展事业面临的挑战,必将与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相配合,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三重“聚焦”

(一)聚焦重点领域,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将同各方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他提出,我们将建设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四大伙伴关系”进一步丰富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和路径,指明了在大变局背景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和具体方向。加强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加强互联互通,打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规则标准;推进绿色发展,完善全球绿色治理;推动国际减贫合作,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一带一路”合作将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聚焦重点领域、深耕细作,有效改善和提升共建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为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解决后疫情时代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提供动力源泉。

(二)聚焦规则标准,加强国际规则标准的协调

当前,国际经济领域的规则和标准竞争越发激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规则标准“软联通”上仍然面临一定挑战,这既包括个别发达国家对“一带一路”投融资建设的不同声音,也包括在绿色低碳等一些新兴领域,因国际上缺乏规则,而对“一带一路”项目加以指责,这些都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更需加强“软联通”建设。一是继续对接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如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对接国际社会已形成的明确共识;二是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则制度,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一带一路”多元化融资体系;三是加强与共建国家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研讨,探索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和未来发展的规则标准;四是围绕贸易投资便利化、环境、劳工、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等内容,探索与共建国家签订不同层级的贸易投资协定。

(三)聚焦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成为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因为其始终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和利他性。“一带一路”倡议同某些国家以所谓民主价值观为依据成立的具有排他性、针对第三方的冷战色彩的“小圈子”“小集团”截然不同。“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封闭排他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零和博弈的,而是互利共赢的;它推动的不是只为少数国家、少数人服务的那种全球化,而是更加包容、普惠、平衡的全球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开放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其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发挥各方潜能。对我国来说,需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继续加大商品和服务进口,始终做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始终做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始终做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彰显中国引领共创美好生活和高水平全球化的大国担当,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景作出新贡献。

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变局下全球化进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21&ZD172)研究成果。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