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贤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一对父子,飞跃亚非欧,循着“一带一路”步伐看世界,也算是新时代的睁眼看世界。在飞机上,王贤之向父亲提出了十个关于“一带一路”的问题,王义桅很认真地作答。这些问题都是青少年所迫切关心的热点话题。在暑假即将来临之际,希望安排出游的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本文,对我们祖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更生动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贤之问:什么是“一带一路”?
父亲答: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你很熟悉,这是我们古人精神的写照。今天,我们“通”的手段就不再是移山、填海了,而是笃信——“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倡导“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所以爸爸写了本《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就是表达“一带一路”之“通则不痛”的中医智慧,让世界更美好。
什么是“一带一路”,我借用三句你熟悉的诗词来说明:
(一)“天堑变通途”。费尔干纳盆地被群山环抱,当地通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路线被山脉阻隔,以往需要绕经邻国才能抵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建设者来到了这里,用了900天时间,帮助打通了全长19.2公里的卡姆奇克隧道。天堑自此变通途。
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正在沿线国家铺展。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行动中来,人们将见证更多“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二)“天涯若比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沿线各国开展了形式多样、领域广泛的公共外交和文化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和认同,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互联互通到哪里,民心相通就到哪里。各国议会、友好省市、智库、学界、媒体和民间团体交往将进一步密切,科技、文化、艺术、创意经济、农村发展和民间工艺、考古和古生物、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旅游、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有望进一步加强。
(三)“天涯共此时”。长久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只能以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角色存在。“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致力于促进资金、设施、人员等生产要素的互联互通,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是吸引了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位外宾。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深化地区合作打造更坚实的发展基础。各国同呼吸、共命运,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将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贤之问:为什么不说是新丝绸之路?
父亲答:我在欧洲讲“一带一路”时,他们也是这么问的。欧洲国家还把“一带一路”称之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确,“一带一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词是经济带、21世纪,而非“丝绸之路”本身,激活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而非复兴古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一带一路”涵义远远超越古丝绸之路的贸易-文化交流,空间布局包括天上、地上、海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古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属于跨国经济带,其规模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带,远景目标是构建区域合作新模式,与周边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开发计划署开展了“丝绸之路复兴”计划。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综合研究丝绸之路——对话之路”项目,旨在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改善欧亚大陆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围绕“丝绸之路”问题举办众多活动,诸如科学考察、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关文物展览会、“丝绸之路”旅游推介会等,激发了国际社会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200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起“丝绸之路复兴计划”。该计划由230个项目组成,执行期限为2008-2014年,投资总额430亿美元,目的是改善古丝绸之路等欧亚大陆通道的公路、铁路、港口、通关等软硬件条件,使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重现辉煌。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中国等19国参加,拟建立6条运输走廊,包括中国至欧洲、俄罗斯至南亚,以及中东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体系等。
贤之问:古代,丝绸代表中华文明农耕文明最高成就,独一无二,今天中国卖什么? 凭什么搞“一带一路”?
父亲答:“一带一路”提出不久,爸爸在德国外交部介绍时,对方也这么问。的确,丝绸不仅是中华农耕文明,也是人类农耕文明最高代表性成就之一。今天,中国在工业-数字文明时代,主要是具有全产业链的体系,所以中国能够生产从火柴到火箭、从卫星到味精,几乎所有东西。建设“一带一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而且,中国推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实现并联式弯道超车,给后发国家带来希望,改变了西方现代化实践中他们永远跟跑、可望不可即的情形。
贤之问:有了航空、铁路,甚至还有跨境电商、网购,为什么还要去修路?
父亲答:不能望文生义啊!“一带一路”不是去修路,而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实现产业集群布局,构建经济区,实现联动发展。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一带一路”不只是历史学,还是现实学,更是未来学。
贤之问:哪些国家参与“一带一路”?
父亲答:“一带一路”被誉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其外延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一带一路”是指,《愿景与行动》等文件界定的“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合作倡议”,即所谓的65个国家(包括中国)。广义的“一带一路”则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全球化、新型全球治理的合作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
贤之问:新闻里常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国家、共建国家,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父亲答:刚才说了,64个沿线国家与中国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主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已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这些称之为“共建”国家;许多发达国家与中国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也常常被称为参与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明明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一员,却矢口否认是“一带一路”国家,甚至抵制“一带一路”;日本与中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也否认这是“一带一路”文件。我们尊重他们。
贤之问:中国那么大,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把自己事情做好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去搞“一带一路”?
父亲答:美国人常常也这么问! 我们许多老百姓也这么想。试想,中国现在有四亿中产阶层,2035年要翻一番,GDP也是如此。要实现这些目标,国内有18亿亩土地红线,不能靠要素投入,消耗更多国内土地、劳动力、资源、资金了,必须拓展海外市场,且要参与全球标准制订,必须搞“一带一路”啊!
再说,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要助力更多国家实现现代化啊! 习近平主席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一带一路”是中国打造的共同发展合作平台,是实现“世界版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推进人类共同现代化伟大事业,让世界更美好。
“一带一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媒介,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事业,可谓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改革开放主要向西方开放,尤其向东南方向开放,但随着美国选择与中国脱钩,传统开放模式考验重重,开放重点从东南转至西北,这就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站——欧洲。这是从国内效应来说的。从全球化效应而言,“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是有效应对逆全球化、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伟大事业。
立德:这个世界有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和紧迫需求。“一带一路”国家多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或初期阶段,未来占世界碳排放的主要份额,如果不推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气候变化减排目标无法实现。没有工业化就要碳中和,还要绿色、数字化转型,如何为之? 如何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造成世界不可承受之重?!
立言:西方污蔑“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是新殖民主义,是因为它正在破西方的殖民主义、债务陷阱。中国提供了一种实践理性的、鼓励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实践呼吁“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着手。政党再造国家,国家再造市场,市场再造社会,社会再造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正在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打破西方普世价值神话,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实现命运自主,实现共同现代化。
贤之问:“一带一路”是不是过度扩张?
父亲答:这个问题问得好! 许多人担心“一带一路”是对外撒钱、过度扩张,影响国内发展和退休金。其实,“一带一路”用的钱,不是民政部的福利钱,是外汇储备,美元不断印,就贬值了,还不如用来投资“一带一路”项目。这就是最初“一带一路”的设想。不能用《大国的兴衰》比照伟大复兴的中国! 好比不能用老人扭伤说年轻人不该锻炼身体一样!
贤之问:“一带一路”进展如何,跟我有什么关系?
父亲答:你从小读《海底两万里》,通过西方著作想象未来;现在,世界儿童读《“一带一路”的灯光》,通过“一带一路”而想象未来、建设未来,从后天看明天。
《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既对新时代我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又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举,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是我们党关于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深刻阐明了“一带一路”的双重效应,即国内开放效应和全球化效应。
(1)国内效应:对新时代我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形成了“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新开放格局;
(2)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效应: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3)全球效应:①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推动全球化转型,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向发展导向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转;②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最大实体经济投资,助推世界经济脱虚向实,消除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③发掘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共建国内部、跨国和区域的互联互通,引领了疫情后全球地区化和分布式合作模式;④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分量,完善全球治理结构;⑤“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回答“知识就是力量”——谁的知识,谁的力量,打造人民为中心的全新知识体系。
贤之问:美国、欧洲等都搞出自己版本的“一带一路”,我们如何应对?
父亲答:世界银行集团2019年6月18日发布《“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的研究报告,“一带一路”交通走廊可以显著改善参与国贸易、外国投资和民众生活条件,前提是中国和交通走廊沿线经济体采取更深层次的改革,提高透明度、扩大贸易、改善债务可持续性并减轻影响环境、社会和腐败风险。“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的中度贫困状态,使全球贸易增加6.2%,沿线经济体贸易增加9.7%,全球收入增加2.9%。
这是对“一带一路”很好的国际肯定! 美欧都推出对抗“一带一路”项目:美其名曰“全球基础设施计划”“全球门户计划”,其实表明“一带一路”做对了,成功了,他们也要搞! 问题是:为什么他们不早搞呢? 他们国内基础设施都老化、修不了,还指望他们给发展中国家修路? 他们工业化都很早了,现在还遭遇产业空心化之苦,如何在海外搞基建? 再说了,他们执政党干几年下台,私人企业,谁会听政府的,去给别人修路?
我们当然欢迎竞争。良性竞争给世界带来福祉。但是,我们反对搅局。前不久,爸爸再次访问布鲁塞尔,出租车司机来自布隆迪,一见我们就说,中国把政治与经济分开,不干涉非洲内政;欧盟正好相反,自以为是! 中国是建设者,他们是破坏者。
“一带一路”的自信,来自中国式现代化自信。“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吸引着151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但是,接下来就有三个问题:
第一,修路的钱从哪里来? 世界上的热钱有几十万亿美元之多,而基础设施的缺口也有这么多。“一带一路”是创造机制将热钱变成冷钱,助力世界经济脱虚向实,减少贫富差距和金融危机可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内敛的。也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提供殖民掠夺,发动战争攫取他国财富实现现代化。中国经验是可分享的。
第二,修了路,如何致富? 就拿高铁的例子说,京津高铁本身是亏本的,私人资本不要干。中国是通过国企修建,又通过高铁沿线的产业开发来赚钱,形成房地产、旅游等产业集群。通过基础设施先行,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政府必须创造市场,而非任凭市场规范国家,陷入贫富差距和产业空心化。经济起飞后又践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理念,克服市场失灵、市场失真、市场失序的问题。这也是“一带一路”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不是让小孩直接到大海(市场)游泳,而是先修游泳池(经济特区、产业园区)训练孩子游泳,最终到大海里畅游,这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路径。
第三,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制造贫富差距? 中国的经验是,不是修建孤零零的公路、铁路,而是天上、地上、海上、网上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规模效应,打造产业集群,建立统一大市场,带来共同富裕。如果没有高铁,湘西苗族山寨的土特产不会卖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不会来到凤凰古城。中国怎能将8亿人脱贫,实现共同致富? 如果没有高铁,沿线生活在全球化的阴暗角落,不会有开发区、旅游和房地产市场。
这一切,需要强大的政府来推进,需要国有企业来跟进,需要长远规划,因地制宜逐步实施。
“一带一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版。“一带一路”是中国打造的共同发展合作平台,是实现“世界版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是推进人类共同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让世界更美好。
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必须构建“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为此,超越地缘政治——世界之变、地缘经济——时代之变、地缘文化——历史之变,倡导“一带一路”政治经济文化学,通三统:新丝路学(道统)、“一带一路”学(学统)、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政统)。
“一带一路”政治经济文化学基于“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回应了这个世界有可持续发展现实而紧迫需求。“一带一路”国家的二元性、依赖性、绝对性,对西方模式日益绝望,纷纷向东看。
再说供给。发达国家有先进的技术,有充足的资金,在帮助这些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面,为什么还要需要中国呢? 换言之,中国提供了哪些发达国家不能给或不愿给、给了也不管用或给了对方也要不起的帮助? 首先说西方不能给:其技术是资本中心的,而非人民中心,巨额的知识产权费是发展中国家承担不起的;其次不愿给:私有制服务于资本的利益,不做无利可图的事,导致热钱泛滥成灾,自己的基础设施老化、产业空心化,遑论给发展中国家搞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再有给了不管用:高标准、一刀切,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西方的 自 以为是);关键给了对方要不起:成本、标准、政治条件都要按发达国家来,怎么行呢?
为什么中国能够给,需要给,给了还管用? 对中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中国能够给: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是全产业链国家,建设、生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几十年完成几百年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现代化经验最为鲜活。其次,中国需要给:中国要参与标准制订,要市场,要软实力。再有,中国给了还管用:不是高标准一刀切,而是创造高标准接地气的条件,丰富的国内转型经验,新发展理念,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一直鼓励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通过最优示范区,先试点、再推广,实事求是。
为什么强调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 西方为了维护奢侈的生活方式;中国则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为吸引发达国家参与,更好实现联合国目标。西方表里不一,中国知行合一;“一带一路”倡导第三方市场合作,西方担心知识产权,来自中国的技术竞争、治理模式挑战(制度性对手),政治缺乏信任,妨碍合作。因此,西方打出各种对冲“一带一路”战略计划,最终都是流于形式、贻笑大方。
《中华读书报》(2023年06月21日 17版)